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研究——基于规模估计和经济影响视角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民币以其稳定的币值和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在国际市场上流通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国际货币的职能。如在周边的越南、泰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被作为国际支付和结算货币普遍使用。人民币的境外持有最大动因为实物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对人民币的需求,是市场力量和宏观政策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一现象对于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及人民币由区域过渡到国际化的战略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研究,对了解国际货币市场流通情况、掌握人民币国际地位、关注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制定实施情况等各方面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分析了人民币在境外持有的原因和流通渠道,第二部分采用间接法测算了近年来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重点研究2005--2008年的规模波动。第三部分,探讨人民币境外流通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部分,提出相应的应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政策建议。 本文全面剖析了人民币境外流通这一经济现象。主要内容包括①形成对目前境外流通人民币规模的估计,发现自1996年以来持续增加的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在2005年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2007年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突变的形势下有了一个大幅增加并维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②人民币境外流通对我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主要存在积极效应,而消极影响主要在我国货币政策、资本账户管制有效性和汇率水平及制度等的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③我国政府应通过加强监控、适当调节、政策配合,积极应对人民币境外流通这一无法逆转的现象。
其他文献
作为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重要工具,知识发现(KDD)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在金融、医疗保健、零售等相关统计行业,其中,关联规则挖掘在金融统计、股票预测方面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是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大障碍。把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框架运用到分析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利益主体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选择问题上,可深入发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