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持续的高水平的增长,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且开始呈现区域性、复杂性的特征,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地方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城市协作治理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以及学者的关注,“1+1>2”的区域协作治理效益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以“文献梳理—现状测度与评价—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建议”为基本思路,搜集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座城市的相关环境现状以及治理状态的数据,利用复杂系统模型计算26个城市的有序度以及以主要水域划分的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协同度,并进行评价与分析,另外建立协同度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利用stata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协同度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本文基于环境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的相关理论,从生态文明、府际关系、府际协作治理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定性研究还非常少,基本都处于理论分析的阶段。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分析府际合作研究还非常少见,鉴于数据易得性以及计算强度等问题,对于地级市之间协作治理的研究也几乎没有。本文认为府际协作治理通过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使之影响城市环境治理,而其城市之间协作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协作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结合理论与实证对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府际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其次,分析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淡水资源以及近岸海域的水污染问题都十分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并且由于水和空气的较强的流动性,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单一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效有限。再次,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进程,文章通过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历程以及环境协作治理进程的相关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最初是单纯的经济合作,后来逐渐延伸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环境协作治理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合作主体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深入。然后,建立相关的长三角城市群环境保护协同度测度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复杂系统模型,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26城市的环境协作治理有序度以及以长三角城市群内水域划分的三大区域的环境保护协同度进行计算分析发现,近十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内26城市的环境协作治理的有序度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状况,环境治理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三大区域的协同度发展状况也较为相似,基本呈现出大幅度震荡—小范围波动—缓慢上升三个阶段,说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协作治理初见成效。接着,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区域的环境保护协同度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区域环境保护协同度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区域开放水平以及人口文化素质对于杭州湾城市群环保协同度具有较大影响;环太湖流域中政府行为则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而沿江发展中环保协同度则更容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长三角城市群协作治理现状以及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针对本文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