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联合熵指数指导下的开环式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与传统方法用药的差异,研究此多模态监测对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探讨精准麻醉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名,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A组(标准监测组,30名)和B组(联合监测组,30名)。A组采用标准监测,B组在标准监测基础上加用SPI和熵指数监测。所有入选患者均按标准化方案实施麻醉和监测。A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调整以血压、心率、流泪、体动为参考依据,B组以SPI和状态熵(SE)为依据。记录患者术中T0~T7时点的SPI、SE、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鼻咽温(NT);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两种药物的调控次数、发生循环不良事件人数、各类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以及血流动力学目标值时间占比;记录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回复时间、指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T8~T11时点的改良Aldrete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T12~T17时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和NR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7时点HR和MAP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0~T7时点SPI和SE变化均显著(P<0.05),但B组循环波动更稳定,出现循环不良事件的人数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均少于A组(P<0.05),血流动力学目标值时间占比大于A组(P<0.05)。A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5),药物调控次数少于B组(P<0.05)。B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短于A组(P<0.05),多个时点的改良Aldrete评分和Ramsay评分优于A组(P<0.05)。在T14、T15时点的UCLA评分B组高于A组(P<0.05),在T14、T15和T16这三个时点的NRS评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首次下床活动和进食时间要早于A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少于A组(P<0.05)。B组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SPI联合熵指数的多模态监控能有效监测镇痛和镇静深度,减少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利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早期康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且术中循环更加稳定,但在中长期的愈后比较中无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