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空间发展程度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理布局来看,创新基本上是一个城市现象。城市化所带来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环境、人力资本积累、信息交易网络以及交易效率改善使得技术创新与扩散在城市中更容易发生。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也在逐步提高,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呈多中心和单中心两种趋势发展。但是一些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效应表现得还不是非常显著,地区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同时,各区域政策都旨在通过土地意义上的城市化吸引人口,进而实现人口意义上的城市化,使得各地区城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土地分布的多中心程度出现偏离。这种偏离是否会影响地区创新效率?因此,本文从空间发展角度思考,研究我国城市分布多中心特征与地区创新效率的关系,对精确把握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特征、调整区域城市化路径,推动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1998-2014年我国23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城市分布多中心程度以及多中心程度偏离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首先,分别利用288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以及夜间灯光亮度表征城市规模,通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我国省域内部的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分析我国23个省域内部的多中心特征及差异;其次,利用专利数量/市辖区人口和专利数量/建成区土地面积表征创新效率,选择扩展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分别从人口和土地两个方面来研究城市分布多中心程度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表征产业多样性的赫芬达尔指数与多中心指数的交互项,探讨多中心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最后,用市辖区人口和夜间灯光亮度计算的多中心指数与用建成区土地面积计算的多中心指数的差的平方,作为城市实际经济活动的多中心程度与城市土地政策主导的多中心程度的偏离指数,研究多中心程度偏离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  主要的研究发现有:  (1)从夜间灯光亮度表征城市规模的结果来看,我国省域内部大都呈现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对比观察市辖区人口、建成区土地分布情况,有先单中心再多中心的趋势;从各个地区来看,1994-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分布,省域内的市辖区人口、建成区土地分布越来越分散。反观中西部地区,逐渐呈现单中心的空间结构,从1994-2014年,大部分省域内的市辖区人口、建成区土地分布越来越集中,省域内的中心城市起主导作用。江西省虽然作为中部省份,但根据结果显示是呈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2)分别以市辖区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测度省域内部的多中心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多中心性是通过产业多样化机制来影响地区创新效率的,并通过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子样本,增加变量改变时间跨度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  (3)统计资料上城市层面的人口数据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常住人口规模,会对城市多中心程度的测度造成偏误,本文以夜间灯光亮度作为人口空间分布的稳健性检验时的替代测度变量,采用城市经济活动分布多中心指数与建成区土地分布多中心指数的差的平方作为多中心程度偏离指数,使用扩展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得到实证结果显示,城市经济活动分布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分布多中心程度偏离越大,地区创新效率越低。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提升地区人力资本,进而提升地区创新效率。另外,在我国东部偏离越大,创新效率越小;西部与东部相比,偏离对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其他文献
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和重要作用早已得到一致认可。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凭借发展灵活、竞争有序的优势,有效弥补了大型企业缺乏活力、过度发展的不足。中小企业不仅是GDP创造的主力军,更是吸纳就业人口的、创新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初,我国大约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3800万户。中
近期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政府债务危机之中,中国当前也面临着巨大的地方债务风险之中。为何地方政府会积聚如此大的债务风险?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明确地方债务的由来
零售业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这一行业,并居于领先地位,必然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存在价值。本文就是对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三农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多偏远地区和贫困人口得不到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也难于在商业银行融资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如何解决中国金融发展不平衡
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在壳资源重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壳资源重组已成为非上市公司打开资本市场大门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对于壳资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