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三种方法在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变化,为胃癌根治手术选择一种适当的麻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自2003年7月到2004年12月间施行根治手术的60例胃癌患者,年龄30~60岁,其中男48例,女12例,ASAⅡ级。术前进行纤维胃镜、胃肠造影等检查,经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胃癌,均排除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均大于90g/L,无凝血指标异常,近期内无服抗凝药物、止血药物和抗纤溶药物史。
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G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各为20例。E组、E+G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G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维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4分。分别于麻醉前(T0、基础值)、切皮后1小时(T1)、术毕即刻(T2)、术后24小时(T3)、术后72小时(T4)五个时间段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抗原性(PAI-1:Ag)。
所有患者围术期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桡动脉压(SBP/DBP),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并对这些指标定时记录。对G组和G+E组病人同时连续监测呼吸潮气量(VT),气道压力(Paw),吸入氧浓度(FiO2),分钟通气量(MV),呼吸次数(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麻醉气体吸入和呼出浓度。
结果: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三组病人术中心率,血压均较稳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均未输血,均无缺氧现象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发生。术后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t-PA:Ag水平在术毕即刻三组均达峰值(P<0.05),术后逐渐下降,E组和G+E组术后72小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G组术后72小时仍然下降且低于基础值(P<0.05),术后72小时G组t-PA:Ag水平显著低于E组和G+E组(P<0.05)。PAI-1:Ag变化三组在术毕即刻均明显升高(P<0.05),G组升高尤其明显,以后逐渐降低。E组和G+E组术后三天恢复至麻醉前水平,G组麻醉后PAI-1:Ag高于E组和G+E组(P<0.05)。三组病人的t-PA:Ag浓度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升高,以E组和E+G组变化更加突出。手术时间对PAI-1:Ag的变化也存在类似影响,但变化幅度较为缓慢。
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减少t-PA:Ag的灭活,明显抑制PAI-1:Ag的分泌,有利于促进纤溶功能。对胃癌等恶性肿瘤手术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能降低高凝倾向,有效增强纤溶功能,使凝血—纤溶系统趋向平衡,凝血-纤溶平衡的尽早恢复可能亦有利于预防肿瘤的转移和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