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逐步加快,中国城镇经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风潮。在这场设计风潮中,景观设计出现了高度的趋同,究其根本原因是场所精神的失落。但是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弱,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场所精神方面更是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广场景观的场所精神的设计理论及其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针对现在城市广场景观面临的一些场所精神方面的问题,以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支撑,得出评价场所精神的六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及其个性表达、尊重原有地景和结构、色彩、光影、材质。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等方法,对长沙19个广场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长沙市城市广场建设的经验,并对现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长沙城市广场场所精神的表达大部分集中在地域文化上,其表达主题过于集中,涉及范围不宽,不能深入发掘长沙本地特色及标志性事物。光影是被大部分城市广场忽略的因素在以后的设计中应予以重视。在尊重原有地形方面,长沙的部分广场做得较好,如果在保留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变换空间以丰富广场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原有地形的价值。色彩的表达上,火车南站二段的红色辣椒,该雕塑无论从色彩上给人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是长沙色彩及文化符号运用成功的案例。从材质上来讲,个性特殊材质的运用是部分城市广场的亮点,在兼顾材质功能与景观的同时提高材料的附加价值,如在满足人触觉、视觉的情况下满足听觉、嗅觉等人体多方位的感觉是材质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