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人口分布和建成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分异和重组的态势.本文以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实证和机制解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理论方面,本文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和解析理论,以及城市区域演变的相关理论,并回顾了城市空间结构因子生态分析的国内外经典案例,从而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方法,对1982年、2000年的社会空间结构和1982-2000年社会空间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归纳出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模式.最后,在机制解析方面,对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与制度、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三个方面在不同层面(国家、城市和地区)的演化趋势对于郊区社会空间的影响进行了全面阐释,并归纳出社会空间演化的综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主要表现在空间模式、发展方向和社会分异三个方面,而以上演变趋势背后正是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强大力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制度的改革、土地价值的凸显,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由计划经济时期以扇形为主要特征的简单模式,演变为社会转型时期以多核、圈层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模式.
其他文献
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低技术理念为技术原则,运用适宜的、经济的技术手段,利用存在于景观内部及外部环境中的能量,实验性地实现了城市冬季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论文以大型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钢铁企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
在我国当前方兴未艾的城市设计实践活动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我国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容易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从西方发
本文以国家图书馆现存《样式雷图档》为史料依据,以理清圆明园兴建格局的变迁为主线,观照乾隆九年(1744年)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成书于乾隆末年的《日下旧闻考》以及国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的基本政策,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了调节自身的生活节奏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多元共存’、‘和而不同’乃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多元融合意识的引导下,笔者倡导整个建筑界也应该利用这种拼贴的思想来重新审视城市空间设计问题,承认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模式在不断改变,对住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既有住宅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在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今天,既有住宅的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单一、枯燥的城市空间使得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刻无比向往亲近自然,因此颇为青睐适宜其出行成本且风景宜人的村镇。
结合生物学思想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是近代以来城市设计的主要倾向,20世纪中叶新陈代谢流派和簇形城市设计将传统的有机城市中的朦胧的生物学思想,提升到一种科学观的层面。生
曾经灿烂辉煌的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是中西方文化汇聚交流的走廊,孕育了农耕文明、丝路文明。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西走廊戈壁绿洲城市人口激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