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升级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其顺利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21世纪以来,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和劳动成本的不断上涨,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发展模式的中国制造业发展遭遇瓶颈,进行技术创新也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来提高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保障产业的稳定发展与升级,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由于特有的体制因素,中国产业政策颁布数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最深,另外,其所拥有的财政、税收及市场调节等政策工具也能够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产业政策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但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较少有文献研究中国的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厘清中国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考察中国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保障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对策的思路,在提出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产业政策影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展开了研究,具体可分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结论四个部分。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研究框架构建的理论支撑。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一方面,当前学者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国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相关学者对产业政策和制造业技术创新进行独立研究的较多,而忽视了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多数针对产业政策影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缺乏使用数据、计量等进行经验分析。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所研究的经济主体进行行为特征假设,并通过探讨产业政策及其政策工具对技术创新直接与间接的传导路径、影响机制等,构建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机理与基本研究框架。分析发现,产业政策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主要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补贴以及改变市场势力等政策工具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经验分析部分,按照文本分析、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思路,对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变态势、特征、影响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第一,辨别了产业政策的作用时期。基于主流文献的研究、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分析以及产业政策的数量和文本分析,本文发现在2006年之前,由于体制、观念及政策激励方式等的不完善,导致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不大,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但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各方面因素通过不断的改革得以好转,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并且随着“十二五”时期产业政策激励范围的扩大,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平均来说出现了更大幅度的提升。这体现了中国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第二,估计了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通过建立基于内生性考虑的双重差分模型,利用2006-2015年五年规划的文本数据以及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数据,研究了产业政策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产业政策的激励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由于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使得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平均程度上增加了17.2%,其中,对国企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非国企的促进作用,对表面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对本质创新的促进作用。从政策作用的时间变化维度上看,政策作用初期激励效果不大,但会逐年提高,直到第三年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而在随后的时间内又会逐年递减,总的激励效应呈现倒U型的形式。第三,考察了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同影响机制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免的强度、增加政府补贴的力度以及减弱市场势力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其中,政府补贴与税收减免在整个政策作用过程中都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是产业政策中主要的政策工具,平均来说分别使得技术创新提高了15.9%和9.4%。相比于税收减免对国企以及非国企同等程度的激励效果,政府补贴则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更好;另外,市场势力调节的激励作用平均效果不大,且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没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对非国有制造业企业有0.7%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的政策启示为:第一,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更多进行的是表面创新,而不是社会效率更高的本质创新。为此,政府可以设置相关的筛选和审查机制,更多的激励制造业企业进行本质创新;第二,产业政策更多的激励了国企,对非国企的激励效果相对较低,为实现万众创新,全面激发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力,应更全面、更平衡的对所有制造业企业进行激励;第三,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是靠税收减免、政府补贴和市场势力调节等多种方面的支持,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可以更灵活的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相互配合进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