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乃国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兴则教育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教师专业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但面对新阶段、新使命,当前教师专业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发展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养提升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及有效途径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校中逐渐普遍开展的师徒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全面认识和探究师徒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师徒制在教师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关注的问题。并以叶澜的教师专业素养三因素理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及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主要围绕师徒制的历史演变、师徒制成效及影响因素、师徒制作用提升路径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对师徒制历史演变过程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师徒制源于古代学徒制,18世纪70年代随着机器大生产方式的普及而逐步瓦解。20世纪中叶,为弥补职前专业教育脱离实践的弊端,传统学徒制又被人们所重视并广泛借鉴运用到教育、商业、金融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在新教师入职教育中实施“教学导师制”。20世纪90年代,师徒制在我国中小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并主要经历:自发组织的萌芽阶段(1905-1995年),行政化组织运作阶段(1995-2010年),尝试改进探索阶段(2010-至今)。基于师徒制历史演变的梳理,本研究形成了关于师徒制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形式;师徒制的有效运作须要各方的支持;师徒制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变革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的三点重要认识。对师徒制成效及影响因素问题,本研究自编两个问卷分别对参与师徒制的师傅与徒弟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徒弟教师问卷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三个维度设计的师徒制效果和由徒弟、师傅、师徒关系、学校环境、带教实践五个维度设计的影响因素题目组成。师傅问卷主要由三个专业发展维度设计的对师傅作用效果及师傅对师徒制的认识和建议题目构成。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和现场发放,收回徒弟教师有效问卷872份,师傅教师有效问卷887份,两份问卷填答教师来自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且主要集中在天津、湖北、四川三个省份,对回收问卷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后发现:第一,师徒制有效促进徒弟专业发展且不同徒弟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师徒制有效促进师傅教师专业发展且不同师傅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师徒制成效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后,师徒制对徒弟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数据作为因变量,师傅、徒弟、学校环境等五个影响因素维度所构建的15个要素作为自变量,并将其9个类别变量进行虚拟设置转化为虚拟变量后共有26个自变量与三个因变量(徒弟专业发展效果的整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平均分)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多元虚拟线性回归分析,经过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显著性、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后发现:第一,师徒综合素养与学校运作环境是影响师徒制成效的主要因素;第二,徒弟参与意愿、师傅带教能力和师徒关系、教师主动发展愿望是对师徒制成效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对如何促进师徒制作用提升的路径问题,本研究一方面从宏观上拟构建一个运作系统,将影响师徒制有效运作的各要素及条件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师徒制在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中高效运作从而保证和促进师徒制取得最佳效果;一方面从微观上将优秀师傅教师的带教特征揭示开来,为广大师傅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优秀榜样或示范。首先,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师徒制运作机制由目标系统、支持系统和师徒互动三个系统构成。并依据师徒制功能特点确定徒弟发展、师傅发展、学校组织发展目标所构成的目标系统;依据芬兰心理学家恩格斯托姆的拓展学习理论模型,从共享目标共同体、工具、规则、劳动分工四个维度出发,提出10个相关要素构成支持系统;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教授的PDCA循环模型,设计出师徒互动循环系统,该互动模型以师徒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标,推动师徒双方围绕P:计划,D:实施计划,C:检查效果,A:处理或行动。师徒双方经过一次或多次的阶梯式互动循环,最终把问题解决;将三个系统有机的联结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由目标系统引领、外部系统支持及师徒内部循环互动的一种动态循环系统。其次,使用个案研究方法,从笔者家乡四川省西昌市抽取6对优秀“师徒对子”作为研究个案,以带教观念、带教动力、带教内容、带教方式、带教组织五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发现:第一,优秀师傅带教观念先进并具强烈角色认同感;第二,优秀师傅带教动力主要来自持续、稳定的教育情怀和专业理想;第三,优秀师傅带教内容主要围绕教学技能传授并有机渗透专业态度;第四,优秀师傅带教方式是以相互听评课为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他;第五,优秀师傅带教组织是一种由“扶”到“放”的过程。研究结论:第一,师徒制与社会发展新要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师徒制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是一个“V”型发展的过程;第三,师徒综合素养与学校运作环境是影响师徒制成效的主要内外因素;第四,系统化的运作机制是师徒制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第五,优秀师傅形成是其知情意行带教素养整体提升的过程。研究建议:第一,国家实施“电子师徒制”项目并修改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第二,地方政府建立县级师徒制制度并着力解决教师“责任泛化”问题;第三,学校着力完善师徒制制度并营造良好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第四,师傅以其内生性动力推动带教方式及师徒关系改进与优化;第五,徒弟以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指引下主动批判的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