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制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乃国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兴则教育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教师专业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但面对新阶段、新使命,当前教师专业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发展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养提升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及有效途径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校中逐渐普遍开展的师徒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全面认识和探究师徒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师徒制在教师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关注的问题。并以叶澜的教师专业素养三因素理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及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主要围绕师徒制的历史演变、师徒制成效及影响因素、师徒制作用提升路径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对师徒制历史演变过程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师徒制源于古代学徒制,18世纪70年代随着机器大生产方式的普及而逐步瓦解。20世纪中叶,为弥补职前专业教育脱离实践的弊端,传统学徒制又被人们所重视并广泛借鉴运用到教育、商业、金融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在新教师入职教育中实施“教学导师制”。20世纪90年代,师徒制在我国中小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并主要经历:自发组织的萌芽阶段(1905-1995年),行政化组织运作阶段(1995-2010年),尝试改进探索阶段(2010-至今)。基于师徒制历史演变的梳理,本研究形成了关于师徒制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形式;师徒制的有效运作须要各方的支持;师徒制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变革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的三点重要认识。对师徒制成效及影响因素问题,本研究自编两个问卷分别对参与师徒制的师傅与徒弟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徒弟教师问卷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三个维度设计的师徒制效果和由徒弟、师傅、师徒关系、学校环境、带教实践五个维度设计的影响因素题目组成。师傅问卷主要由三个专业发展维度设计的对师傅作用效果及师傅对师徒制的认识和建议题目构成。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和现场发放,收回徒弟教师有效问卷872份,师傅教师有效问卷887份,两份问卷填答教师来自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且主要集中在天津、湖北、四川三个省份,对回收问卷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后发现:第一,师徒制有效促进徒弟专业发展且不同徒弟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师徒制有效促进师傅教师专业发展且不同师傅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师徒制成效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后,师徒制对徒弟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数据作为因变量,师傅、徒弟、学校环境等五个影响因素维度所构建的15个要素作为自变量,并将其9个类别变量进行虚拟设置转化为虚拟变量后共有26个自变量与三个因变量(徒弟专业发展效果的整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平均分)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多元虚拟线性回归分析,经过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回归方程显著性、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后发现:第一,师徒综合素养与学校运作环境是影响师徒制成效的主要因素;第二,徒弟参与意愿、师傅带教能力和师徒关系、教师主动发展愿望是对师徒制成效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对如何促进师徒制作用提升的路径问题,本研究一方面从宏观上拟构建一个运作系统,将影响师徒制有效运作的各要素及条件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师徒制在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中高效运作从而保证和促进师徒制取得最佳效果;一方面从微观上将优秀师傅教师的带教特征揭示开来,为广大师傅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优秀榜样或示范。首先,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师徒制运作机制由目标系统、支持系统和师徒互动三个系统构成。并依据师徒制功能特点确定徒弟发展、师傅发展、学校组织发展目标所构成的目标系统;依据芬兰心理学家恩格斯托姆的拓展学习理论模型,从共享目标共同体、工具、规则、劳动分工四个维度出发,提出10个相关要素构成支持系统;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教授的PDCA循环模型,设计出师徒互动循环系统,该互动模型以师徒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标,推动师徒双方围绕P:计划,D:实施计划,C:检查效果,A:处理或行动。师徒双方经过一次或多次的阶梯式互动循环,最终把问题解决;将三个系统有机的联结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由目标系统引领、外部系统支持及师徒内部循环互动的一种动态循环系统。其次,使用个案研究方法,从笔者家乡四川省西昌市抽取6对优秀“师徒对子”作为研究个案,以带教观念、带教动力、带教内容、带教方式、带教组织五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发现:第一,优秀师傅带教观念先进并具强烈角色认同感;第二,优秀师傅带教动力主要来自持续、稳定的教育情怀和专业理想;第三,优秀师傅带教内容主要围绕教学技能传授并有机渗透专业态度;第四,优秀师傅带教方式是以相互听评课为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他;第五,优秀师傅带教组织是一种由“扶”到“放”的过程。研究结论:第一,师徒制与社会发展新要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师徒制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是一个“V”型发展的过程;第三,师徒综合素养与学校运作环境是影响师徒制成效的主要内外因素;第四,系统化的运作机制是师徒制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第五,优秀师傅形成是其知情意行带教素养整体提升的过程。研究建议:第一,国家实施“电子师徒制”项目并修改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第二,地方政府建立县级师徒制制度并着力解决教师“责任泛化”问题;第三,学校着力完善师徒制制度并营造良好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第四,师傅以其内生性动力推动带教方式及师徒关系改进与优化;第五,徒弟以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指引下主动批判的参与学习。
其他文献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随着数字技术在不同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渗透,数字经济的体系越来越庞大,数字经济生产网络越来越复杂。虽然数字经济中的各部门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运用数字技术,但是组成数字经济的各部门在行业类别、行业规模、市场集中度等诸多属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国民经济网络中的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宽度、影响力和重要性也有着显著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大
宏观流动性既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血液,也是金融周期中“明斯基时刻”最直接的驱动力。新型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金融系统的触角和运营边界。金融系统越发达,流动性自身调节机制越稳定,但是系统所承受的流动性压力也远远大于欠发达的金融系统。重新审视已经过去十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宏观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出现阻滞,仍然是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根源。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实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较易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且预后较差。抗凝治疗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是其有益补充或替代治疗手段。该文从静脉药物溶栓、静脉抗血小板治疗、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术几个方面对血管内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世界高等教育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英格兰的大学发展和政府的关系为主线,具体深入地探讨英格兰地区自1836年伦敦大学成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短短的一百一十年间,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运用文献法和历史法等研究方法,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对1836-1945年间英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发展及与政府关系的转变进行阐述。研究发现19世纪以来,英格兰的牛津和剑桥两所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一些化学教学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在演示时由于实验药品用量、实验装置、实验条件等因素限制,在部分实验演示过程中往往出现现象不明显或演示失败的情况,这类实验称为化学
期刊
媒介话语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体现出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碰撞。语言学参与其中不仅要求在分析方法上实现创立、修正与融合,通过实证性分析从语言使用模式以及认知结构层面实现对话语意义的诠释和知识的解构,也要求吸收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方法,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研究内容。德国社会2013年至2016年期间出现消费者抢购德国品牌奶粉造成市场断货、限购的事件,在网络新闻平台上所产生的媒体报道和受众评论共同组成了新闻话语。新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所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其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决定能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有巨大现实意义。
期刊
从金融成长成效来看,金融内生成长包含着各种成长要素的扩散效应和涓流效应,从而对金融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产生内在、持续的推动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市场力量的诱致性变迁相对于政府力量的强制性变迁更加体现金融成长主体的努力程度与利益偏好,反映了金融产权主体让渡的优势。从既往农村金融的改革过程来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改革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内在机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