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2007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寓言式的小说。故事以古罗马参议员和一位裂缝族先祖的视角讲述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繁殖由女性单性繁殖到双性繁殖的演变故事。而《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出版于2005年,它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媪口吻讲述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史。随着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已有评论家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该两部作品分别进行解读,但是很少有人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载了生态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及女性主义身份话语的批评意识,对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文化根基展开批判,认为女性和自然均受到来自于人类一元中心主义父权文化意识的压迫和剥削。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批评流派: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绿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乏矛盾之处,但是其以批评为行动目标,针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践品格值得肯定。本论文尝试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框架,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裂缝》和《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分析和比较,挖掘两部作品的相异和相同之处,从“同”和“异”的角度分析两部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既从宏观上揭示两部作品都深具生态女性意识,又从微观上分析了它们的生态女性思想差异。论文主体部分先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平行解读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自然之美,《裂缝》里的原始海滨“温暖而干净”,《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茂密丛林“物产富饶,延绵数里”。自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哺育人类的“伊甸园”。其次,女性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裂缝》中的海滨在月满之日便具有使“裂缝族”受孕的魔力,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密林则是男女繁殖的温床,而在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驯鹿和梅花鹿也充满了母性的悲悯和慈爱。再次,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也呈现出自然化的特征,她们饮血茹毛,干练力量,尊敬大自然。最后,两部小说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无论是“裂缝族”还是鄂温克族都重视大自然,与之和平共处。接着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两部作品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权压迫的程度不同:作为父权的代表“喷射族”敌视“裂缝族”并与之长年争战,而鄂温克族的男男女女内部对抗较少,基本和平相处。二是在面临外界压力时的不同态度:“喷射族”和“裂缝族”最终放下刀戈,共同合作去寻找新的海滨。而鄂温克族族人在面临工业社会的大挑战之下,最后不得不离弃世代居住的原始森林。三是两部小说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形态不同。《裂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是男女协作,和平共处。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则是希望存在“天人合一”的部落生活。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对两部作品的解读分析,发现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紧密相连,两部作品关注自然和女性,抨击父权制及工业化进程对女性和自然的压榨。文中随处可见的对女性和自然的尊敬和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的构造和憧憬,显示出两作家具有浓郁的生态女性批评意识。通过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相同相通和相异相悖之处,以“他者”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有助于对现如今陷入物质文明怪圈的时代反思,促使人们对现实世界做出理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