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村镇住宅模式研究——以郭亮村住宅模式为启示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搞好新农村规划和住宅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前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旅游,提倡旅游型村镇的发展,也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经过多次协商,决定联合开展旅游型村镇建设工作. 旅游业的发展对村镇的整体环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还应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面需求,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旅游型村镇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村镇旅游业的发展,村镇住宅模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每个使用功能均有不同的发展,增加了商业经营空间.以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区的沙窑乡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为例,旅游业发展以后其住宅模式大概有三种,占比例最大的是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家庭旅馆住宅模式,其次是商店经营的住宅模式,最后是保留自家生活,只需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住宅模式. 文章最后一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型村镇的住宅设计形式--商铺经营户型住宅、旅馆经营户型住宅和非经营户型住宅.经营户型住宅是融经营与居住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它既要满足经营管理的方便,又要满足居住行为的私密与安静,还要充分考虑商业经营的便利性.商铺经营户型住宅主要包括两种设计形式:"前店后宅"和"上住下店".旅馆经营户型住宅的功能结构分为四部分:客居部分、主人居住休息部分、生活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附属部分.非经营户型住宅主要是针对村镇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他们自身的生活、生产需要,还要考虑其后期住宅改造的可能性.其选址在满足通风采光等要求,合理布局建筑及朝向等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私密性,有安静的环境,避免游人打扰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
其他文献
空间的叠合是建筑空间存在和组合的一种方式,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以来的建筑中。本文从建筑空间组织关系的角度切入对当代建筑空间叠合形态的研究,探讨叠合对于实现建筑空间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机动化为背景,在介绍快速公交系统(BRT系统)构成及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我国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很多国家的快速公交系统进
自从八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潮流席卷许多国家,我国在九十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使大厦功能产生质的飞跃,给建筑物的用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于原有的城乡结合部村落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自发城市化现象。城中村为大批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廉价的城市居住空间,同时也为失去土地
交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所有大城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拥堵、停车难等交通状况也是交通规划必须解决的难题和重点。为此各国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限制个
本文针对当今建筑越来越怪异、看似不可理解的趋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作为切入点,对其不同时期作品分别从形式、空间、场所等多方面加以分析与归纳,指出这种变
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我国正处在制度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处于城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座落着众多的城市,它们因江水而生,因江水而盛,江水如纽带般将它们联系起来,使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随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是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滨水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风格和时代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