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世外桃源”——中学幸福教育的教育人种志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at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鲜花灿烂的年代,凡谈及当下许多年轻学生幸福感在消逝,似乎那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生活在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在他们心里,失落、悲观、消沉等种种不幸福的感觉事实上却从未消失过。显然,理论构想与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那么,面对这种反差,社会将何为?我们的教育将何为?与这些孩子最为贴近的教师们又将何为?这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教育极有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新视野。本人深入一所例行“幸福教育”理念的普通中学,进行了近半年的田野调查,用教育人种志的方法去诠释“幸福教育”。   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为导言部分,主要对研究问题的缘由进行阐述。   第二为正文部分,本论文共分四章,大体依据“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进行。   第一章为“起”,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西方幸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澄清了“幸福教育”的概念,并对采用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阐释。   第二章为“承”,展现田野概况,初步呈现桃源中学的基本情况,简单介绍教师与学生的幸福状态。   第三章为“转”,从理论转向实践,主要采用人种志的方法,通过观察、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等探讨幸福教育的具体实施。   第四章为“合”,主要采用人种志的田野研究,在描述现状以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学校的经验,提出初浅的对策,意图使教育回归正途,与幸福重新建构起健康的关系,为迷茫的实践指明方向,希望使更多的中学生在幸福中健康成长。   第三为结语部分,简述了本人进行田野研究的感触,对幸福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课堂互动是当前国内外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及相关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访谈、录像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这
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对过去事件的准确复制,也存在着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发生严重偏离,产生错误记忆。错误记忆同正确记忆一样包含着记忆的本质信息,随着现代认知心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将传统单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现代数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自身已有经验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