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翻译策略选择——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巨大成功背后的重要因素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rl111shi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德国的“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林语堂成功翻译《浮生六记》所起的重要作用,论证他对翻译策略的明智选择是其英译《浮生六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既是为了娱乐目标语言读者、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也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期待,对实现其翻译目的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林语堂自己提出的翻译理论,把对其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对其翻译实践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现代理论,它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跨文化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译者根据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和读者的需要选择翻译方法。这一理论突破了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翻译视角,重视译入语文本,颠覆了源语对译入语文本的主导地位。 林语堂以其双语和熟悉两种文化的能力,用英文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他那以热爱自由和真理、尊重生命和个性发展为特点的幽默和闲适的生活哲学,处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在海内外取得巨大成功,深受译入语读者的欢迎。林语堂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提出过自己系统全面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对原文文字及内容的透彻了解;二是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出通顺畅达的中文;三是译者在译事上训练有素,对翻译标准以及技巧问题有正确的见解。他也提出自己的三条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优美,他认为这三个标准分别是译者对原著作者、译文读者和艺术的责任。在其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林语堂翻译了不少中国经典作品,其中《浮生六记》是他最见功力的译作。如前所述,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既是为了娱乐和取悦于译语读者,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也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他在英译本中交替采用直泽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多种变通的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双语版《浮生六记》中典型实例的分析证明:虽然林语堂的译文尚有不足之处,但是他的翻译总体来说忠实于原文,表达清晰简洁易于被读者接受。林语堂明智地通过在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不是像某些翻译理论家那佯机械地坚持单一的翻译策略,再班了原文的语言美、文体美和音韵美,符合他提出的翻译标准,并达到了其预设的翻译目的。
其他文献
《无名的裘得》是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哈代因为抨击当时的婚姻制度而招致众多非议,从此放弃了小说写作。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新女性形象,苏·布莱
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交流。它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志。人们用语言来简历和维护社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看作是构成民族身份与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  语言使用和语言
转述在学术语篇能够彰显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知识背景并通过转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学术权威性和可信度,以此说服读者支持自己的学术主张,同时也表明作者承认其他研究者在
对比修辞学比较了两种语言的修辞特点,对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开普兰的模型就是对比修辞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开普兰在比较汉英作文时,认为英文的修辞模式是直线型的,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