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强度的多尺度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用于飞行器鼻锥、机翼前缘及发动机热端等关键部位的超高温材料主要集中在硼化物、碳化物等组成的超高温陶瓷材料。在超高温陶瓷材料中,ZrB2以其高熔点、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等综合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陶瓷材料的脆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国内外对ZrB2陶瓷材料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手段改变ZrB2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来改变材料微观结构及在陶瓷中加入不同相达到增强补韧的效果。而对于多相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及失效机理不仅与其宏观性能及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其组成相的性能、形态、分布及组成相之间的界面特性等微观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的破坏是由微观裂纹的萌生,到介观尺度的发展,再到最终的宏观破坏的跨多个尺度的过程。要更好地优化和利用多相复合材料,必须掌握材料微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发展多尺度研究方法。
  本文以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从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到微观裂纹扩展行为再到宏观强度多个尺度对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的沿晶破坏过程及强度进行分析计算。并使用递阶多尺度方法将低尺度的计算结果作为输入应用于高尺度计算中,研究多相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强度的关系。
  首先在原子尺度上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ZrB2-SiC界面的拉伸性能。在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的过程中使用Tersoff势函数及其混合法则模拟系统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分别计算ZrB2和SiC单晶弹性常数及晶格常数验证Tersoff势函数的准确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ZrB2-SiC界面模型的拉伸破坏过程并得到其拉伸强度及模量,为更高尺度的ZrB2-SiC晶界强度的计算提供依据。
  多晶材料制备过程中,在晶界处容易产生缺陷从而对其强度产生影响。使用内聚力模型对ZrB2-SiC晶界的强度及晶界处裂纹扩展进行有限元模拟。在晶界处设置孔隙及微裂纹,并将分子动力学计算的ZrB2-SiC界面拉伸性能应用于晶界处内聚力单元的本构关系中,在微观尺度上研究了材料的致密度、晶间微裂纹及微裂纹分布对ZrB2-SiC晶界拉伸性能的影响。由于晶间孔隙及微裂纹的存在使ZrB2-SiC晶界的拉伸性能下降,并且微裂纹分布对ZrB2-SiC晶界模型拉伸过程中应力集中系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强度。
  在介观尺度上分别使用基于图像法及Voronoi多边形法对ZrB2-SiC微观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将微观尺度下计算的ZrB2-SiC晶界拉伸性能引入ZrB2-SiC微观结构模型,研究ZrB2-SiC晶界性能及微观结构对其强度的影响。由于不同成分之间热膨胀系数不同,残余热应力的存在影响了微观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从而使ZrB2-SiC微观结构的强度产生变化。ZrB2-SiC微观结构的拉伸强度随着致密度的提高及微裂纹长度的减小而升高。因此,当材料的微观结构一定时,材料的强度取决于晶界的强度。当晶界强度一定时,晶粒尺寸对模型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对于含缺陷的微观结构,模型的拉伸强度除个别晶粒尺寸强度偏大,总体随着晶粒尺寸增大而减小。由于SiC颗粒在ZrB2-SiC陶瓷微观结构中一方面促进周围裂纹形成,同时对裂纹扩展又阻碍作用,使得SiC含量对模型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
  通过均质化ZrB2-SiC微观结构模型的强度,得到不同微观结构下ZrB2-SiC复合材料的宏观强度。材料宏观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随着致密度的降低而降低,并且裂纹起始于应力集中区强度较低单元。晶粒尺寸对材料的宏观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的影响不大。材料的宏观拉伸模量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晶粒尺寸、微观缺陷及SiC含量对ZrB2-SiC材料宏观强度的影响与对微观结构模型的影响一致。虽然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与微观结构的强度相同,但体现了各种微观结构强度的综合作用。并且当材料内部单元的材料属性分布不同时,材料的宏观拉伸及弯曲强度相差都很大,体现出复合材料由于其微观结构不均匀造成的材料力学性能的离散性。
  以往对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强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手段进行尝试。本文通过计算的方法跨多个尺度研究了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对材料宏观强度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些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材料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并为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计算方法。
其他文献
杂草是稻田主要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威胁水稻产量与品质。使用除草剂是防控杂草的主要方式,但易对作物本身产生药害。赤霉素作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植物激素,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为解决常用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的药害问题,本文采用水稻作为实验材料,前期预实验筛选出缓解药害的最佳GA3浓度为800mg/L,利用960 g/L浓度的精异丙甲草胺、800 mg/L浓度的赤霉素分别进行4组不同处理(CK、M2、M3、M4
土壤微生物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可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其中,土壤耕作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关系密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发育和产量。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明显的影响,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该研究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施Fe0和FeCl3对土壤-水稻系统中As迁移转运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土壤pH、Eh、土壤和植株中Fe和As及形态的动态规律,以期阐明Fe对稻田土壤As的稳定化效果及机理,为指导As污染稻田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水稻生物量和稻谷产量皆表现为干湿交替>淹水,各部位As含量比例表现为根:叶:茎:糙米=862:43:27:1,各部位As含量均表现为淹水>干湿交替。
  2、淹水模式下施用0.5g/kgFe0糙米As含量增加,施
由稻瘟病菌侵染引起的稻瘟病(Rice blast)是水稻生产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对全球水稻产量造成了重大损失。稻瘟病菌小种多,变异快,易产生新的致病型和抗药性群体,因此,如何防治稻瘟病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低抗药性等多重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期研究发现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PSB-06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存在的主要缺陷和推进“互联网+” 职工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构想等4个方面着重论述公路系统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跟上“互联网+”潮流,运用新技术、新兴媒体力量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公路系统职工的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公路职工;“互联网+”;教育培训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掌握已具有多种先进核电建造技术,常规岛定子作为重要大件吊装工程,其具有重量大,吊装工艺复杂的特点,如何安全高效的完成定子的吊装时具有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定子;吊装;核电;液压提升装置  1.研究的背景  在核电工程建设中发电机定子是常规岛厂房的重点项目,核电常规岛的定子吊装具有重量大、工艺复杂、施工时间久、吊装难度大的特点。  1.1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核电
期刊
摘要:分析了硫磺余热锅炉腐蚀损环的原因,提出了减轻和防止腐蚀损环的对策,为硫磺余热锅炉今后的设计选材、安装质量和停工期间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硫磺余热锅炉;腐蚀原因;对策;分析  中海油惠州石化煤制氢运行部配套3万吨/年硫磺装置,余热锅炉(741-E-301)为尾气焚烧部分配套的余热回收系统。来自两列制硫单元的尾气、液硫脱气废气直接进入尾气焚烧炉,在焚烧炉内各股气体与外补天然气及燃烧空气混合
期刊
与传统的铺层复合材料相比,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中缝经纱的加入使得其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抗冲击性能。先进的机织工艺的发展使得预制体的织造更加快捷,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大尺寸结构件的净尺寸成型。上述优势使得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正逐步被学界和工业界认可,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通过查阅复合材料损伤演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从试验和仿真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复合材料损伤机理研究及力学性能预测方法研究的现状。发现,当前针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面内损伤演化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复杂的失效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新型功能材料,其工作原理包括三种物理效应:塞贝克效应(将热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现象),珀尔贴效应(将电能直接转化成热能的现象)和汤姆逊效应(当电流通过存在温度梯度的导体时除了焦耳热外导体还会吸收或放出一部分热量)。凭借其工作温度广泛、控制方便、可靠耐用、无运动部件等特点,热电材料已经被应用于温差发电器和热电制冷装置中。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材料的热电转换性能,层合热电材料和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实际之中。由于层合热电器件一般在大温差、高热流的
目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然而地球上储存的化石能源仅能够供人类继续使用约60年。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应对将来的能源短缺。热电材料可以利用温差发电,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热电材料往往为脆性材料,在制备和工作的过程中,热电结构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缺陷或者裂纹,特别是在热-电耦合荷载的作用下,裂纹尖端会形成热流、电流以及热应力集中,导致裂纹扩展,从而使热电结构破坏失效。另一方面,由于裂纹的导电与导热性能差,材料内部裂纹会造成内部热阻与电阻的增大,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