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以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为救助对象,国家和政府为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制度安排。该制度不仅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均收入无法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社会成员是其保障对象。与其他东部沿海省份相比,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城市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任务繁重。文章在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河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首先,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对贫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概念及社会公平理论、贫困循环理论等的阐释。其次,回顾河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救助对象、救助范围等方面了解河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在制度运行现状部分,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救助对象明确、救助水平提升、资金投入增加以及管理过程规范等;在微观层面,运用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从对象瞄准、生活改善、过程管理、对象退出四个维度分析制度运行现状,与此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河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满意度。然后,结合调研结果,进一步探讨目前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健全对象瞄准机制,关注边缘群体;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简化申请程序,完善管理方式;完善退出机制,提供配套措施等,以期推动河北省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