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较多,劳动力流动与地理集中的影响不容忽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因地区间工资差异而流动,劳动力流动通过抑制高收入地区收入增长、促进低收入地区收入增加,具有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并未带来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劳动力流动及地理集中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究竟如何,值得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等人建立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启发下,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分析框架,在考虑劳动力异质性和空间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根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将劳动力分为普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两类劳动力地理集中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理论与实际结合,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厘清了劳动力地理集中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掌握了研究动态;其次从多个角度考察了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现状,采用区位熵公式测算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劳动力地理集中度,分析其变化趋势;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普通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地理集中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不同空间维度的考察显示,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而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地区收入差距略有缓和;我国省际间劳动力地理集中度极不平衡,东部省市劳动力地理集中度远高于中西部省市,普劳动力地理集中度在200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人力资本地理集中度持续加强,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②劳动力地理集中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普劳动力空间自相关程度趋缓、人力资本空间自相关程度增强,劳动力地理集中主要呈高-高、低-低分布。③计量结果显示,一个地区的普通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地理集中都将促进地区收入增加,劳动力地理集中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地区收入变量与相邻地区劳动力地理集中状态联系紧密。④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劳动力地理集中将拉大地区间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地理集中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另外,地区间投资存量的差异将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剥夺落后地区的发展机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要素流动、引导区域经济多中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下建议: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夯实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加大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