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文化”:六十年代美国青年文化运动探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文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场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变革运动。这场以新左翼思潮为主要指导思想,以青年大学生为主力的运动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某些方面是良性的,但总的来说对美国社会产生了较为负面的破坏性的影响。 青年文化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二战以后美国“丰裕社会”的形成、“婴儿潮”一代的人口冲击、社会文化风气的转化与变动、政治压迫导致的内在改革动力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导致了左翼的青年文化运动。青年文化运动有清晰的轨迹和分层:与社会同步的民权运动:青年学生加入自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黑人民权运动,为黑人权利摇旗呐喊,是青年学生运动内容里较为正面的也产生了较好效果的运动;乌托邦性质的如社区运动:社区运动反贫困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但青年学生的解决之道缺乏物质上的有力支持,对社会下层又没有真正的了解,社区行动基本建立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上,因此遭到了失败;反社会性质的如暴力行为和嬉皮士运动:这是青年学生运动最具破坏性的两个方面,也是运动归于失败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早期的民权运动因与美国主流社会改革趋向同步而取得成功,社区运动因其乌托邦性质无果而终,由反战导致的暴力政治和嬉皮士文化则因引起主流社会的反对而失败。青年文化运动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左翼思潮与美国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左派青年学生以其为指导思想,已注定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不喜和不容;从运动主力来说,一方面是左派青年学生在美国当代青年中所占比例极小,且他们的背景人群没有广泛代表性,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不具备变革社会的能力。上述因素注定了青年学生运动以失败告终。
其他文献
“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56年我国政府就曾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但并没有将其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直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才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将其作为
抗战中后期河南出现了国民政府、抗日根据地、沦陷区日伪政权三个政权分立的局面,且保持了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1941年-1944年河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灾荒,灾荒发生后国民政府
为了沙特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内部的油藏数值模拟,一种新的环境一体化多模式可视语音顾问系统得以建立。工程师可以同时感知到含油饱和度和油藏压力的变化,并且在移动3D鼠
本文以《三国志》为中心,以研究刘备和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方略为切入点,运用批判继承法、归纳法等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对蜀汉政治集团的管理思想从整体上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进行
第三党是现在中国农工民主党早期组织的别称,是与中共最早建立合作关系的民主党派,也是与中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但是,第三党在其建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与中共
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是1954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而成立的
特种消费税是一种国内货物税,是南京国民政府用现代化财政理念来进行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其实行第二次裁厘后的抵补税。原本计划在全国推行,但是由于当时其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以及国内各军阀的抵制,最后只能在国民政府有效统治的苏、浙、皖、赣、闽五省试行。本文以江西为单位,研究了特种消费税在江西推行的时代背景、设立过程以及其制度形态,分析了特种消费税对江西社会的影响及消亡的原因,由此来反映税收对民国江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