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偏安江南,女真统治华北,中原文化随之开始了南移与北移。中原文化北移的表现是金朝统治者实行“文治”政策,宣扬儒学,并同时认为实行儒道即为正统王朝。有金一代,女真统治者的文治政策成就了金世宗、章宗朝的鼎盛时期,金朝的汉士也创造了富于特色的金代文化,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章宗后期,金朝政治腐化,章宗个人对文风的偏好以及士人学习江西诗派的风气使得文坛弥漫着一股尖新、浮艳之风,科举考试过分追求形式与声律,士风丕变。晚金一些新兴的优秀士人目睹金朝政治、文学、科场的不良风气,出于士人的自觉意识,试图从古代典籍文化中寻求答案,革除时弊,挽救文风与士风的沦丧。这群优秀的士人以党怀英、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等为代表,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思想、文学主张,但却共同致力于一个目标一一传承文统,致力儒道。党怀英崇儒重道,成为赵秉文学习的榜样。为了挽救士风日下的局面,赵秉文倡导士人将“文”与“道”看作士人学习与培养独立自主人格的两个方面。士人需从外在的文化传统中学到圣人的思想与作文技巧,既而通过创作建立自我界定并从中获得内在的道德。结合这两方面,围绕“文”与“道”,士人使自己存活且活得有意义。王若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对古代典籍的辩论,掌握了文化传统,以此明道。金末元初,元好问成为金代文坛盟主,他继承了赵秉文、王若虚等士人的思想、文学主张,兼收并蓄,最终成为金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著一代衣冠之典型”。元好问深受赵秉文“文”“道”观的影响,在国家易代、生死存亡之际,一心保护金朝文士与中原汉文化。其入元不仕,不顾年老多病之身,为传承斯文,编纂史籍,维系儒道奔波辗转,于沧海横流之际,践行着正统王朝下士人的价值观,以此实现自己金亡不死的生命价值。元好问等金朝汉士践行者唐虞三代以来的儒道思想与士人价值观,在与南宋并置的特殊环境中坚守儒家道统思想,为存“文”与守“道”做出了诸多努力,而这些都源于他们自认为身为正统王朝下的士人所应坚守的士道。金朝士人的实践可以称之为是对北宋士人文化的承接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