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作对比,以期为今后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足)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足)。治疗组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明确患肌,针对患肌进行扫散并结合再灌注活动;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选穴以足跟局部及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治疗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结果及评价疗效差异。
结果: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首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从(5.43±1.04)降至(1.97±1.13),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从(5.50±0.94)降至(4.20±1.21),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降低(3.47±1.17),对照组平均降低(1.30±0.92),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疗程结束后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疼痛减轻)、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升高(功能改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VAS评分治疗组平均降低(4.10±1.09),对照组平均降低(2.90±1.18),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治疗组平均增长(22.23±8.43),对照组平均增长(17.70±8.17),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0.00%,对照组愈显率为2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治疗组首次治疗即可获得明显效果,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方法不仅能减轻疼痛且能改善足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方法治疗跟痛症疗效肯定,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次数少,更值得临床推广。
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足)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足)。治疗组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明确患肌,针对患肌进行扫散并结合再灌注活动;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选穴以足跟局部及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治疗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结果及评价疗效差异。
结果: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首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从(5.43±1.04)降至(1.97±1.13),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从(5.50±0.94)降至(4.20±1.21),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降低(3.47±1.17),对照组平均降低(1.30±0.92),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疗程结束后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疼痛减轻)、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升高(功能改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VAS评分治疗组平均降低(4.10±1.09),对照组平均降低(2.90±1.18),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治疗组平均增长(22.23±8.43),对照组平均增长(17.70±8.17),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0.00%,对照组愈显率为2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治疗组首次治疗即可获得明显效果,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方法不仅能减轻疼痛且能改善足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方法治疗跟痛症疗效肯定,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次数少,更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