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镇化率的飞速提升伴随着城市内涝、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市水环境问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海绵城市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并不乐观,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古人在长期与水患干旱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下大量的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目前有不少研究着眼于古代城市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设施,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措施设施综合归纳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本文以古代城市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城市为重点,研究并构建了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并研究其普遍规律,以古代成都为案例,研究其演变过程与遗存现状,最终提出基于成都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策略。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文献研究,从城市选址与布局、水系格局、园林景观、建筑与治水思想五个方面构建起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古人运用可持续性的当地材料,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人水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积极借鉴其经验,保护并利用其遗存的体系与设施,有利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减少水旱灾害,反之则会导致严重后果。(2)以成都市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归纳出成都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发展与现状。一方面肯定成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秉承的朴素生态价值观以及维系数千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环境。一方面也提出现代城市建设的粗暴使得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受损。(3)针对成都市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现状调研与分析,以水系与园林为重点。水系格局方面,选取水面率Wp、河网密度Rd、河频率Rf、河网复杂度CR作为本文研究成都市城市水系结构的评价指标,分析得出成都市水系结构破坏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其破坏规律可总结为以下两点:(1)等级异质性,等级越低的支流破坏越严重;(2)空间异质性:越靠近城市中心,水系结构指标越低,越靠近城市外围,水系结构指标降幅越大。在历史园林方面,选取文殊院与望江楼作为锦江系园林代表、青羊宫与百花潭作为浣花溪系园林代表,对其现存雨洪管理设施手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成果:可持续雨洪管理设施类型丰富,涵盖了植草沟、旱溪、调蓄塘、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充分利用地形营造具有古典园林风格的景观;(2)不足:部分园林缺乏可持续雨洪管理意识,或可持续雨洪管理设施数量、规模不足,缺乏管护。(4)结合现有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既有古代雨洪防治利用体系的视角下,针对水系、园林、建筑、思想方面进行补充与完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提出了包括完善水系结构、优化园林绿地、建筑与景观一体化整合、重塑水生态观三个方面的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