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民俗学一大主流,在我国相关文化政策背景下,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刺绣、面塑等)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它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变迁。民俗的传承和变迁与国家文化政策、地域民俗文化、以及身处其中的传承人联系紧密。剪纸以丰富多彩的图案组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内涵深厚,山西省中阳县剪纸是其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中阳剪纸原本存在于民众传统日常生活当中,代代相承。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倡导,中阳剪纸图案在国家政策导向、地域民俗传统熏陶、传承人个体经历等因素的推动下不断融入新的题材,剪纸图案在传统生活题材基础上不断扩充:传承人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农耕文化时期的日用类剪纸题材,他们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提供的平台,赋予了剪纸图案更为丰富的涵义,使中阳剪纸以现代化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来。本文旨在以中阳剪纸为个案,运用民俗学研究方法,探究剪纸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自我适应过程。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对象与中心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将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剪纸图案与时代变迁结合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根据口述资料和留存的剪纸作品,描述中阳剪纸的传统图案类型和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对传承人剪纸图案创作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中阳地域民俗传统与剪纸图案融合,对中阳剪纸题材的深化。第五章解读传承人个体经历对剪纸图案创作的影响。笔者以图案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国家政策导向地域民俗传统、个体经历三个层面对中阳剪纸传承人图案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传承保护观点:民间手工艺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各有利弊,需要辩证的看待,保持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核心元素,适度创新,才能保留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