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癌症。近年来,随着工业水平的突飞猛进,雾霾、PM2.5过高以及空气中致癌物增加等空气质量问题使我国肺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肺癌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肺癌已是全球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病因,在男女患病人群中均居首位。尽管目前临床指南给出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然而仍存在许多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工作试图探寻针对于癌症的新的治疗手段,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就是通过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迁移机制进行研究后,得到的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及EGFR单体(MAB)。前者选择性抑制EGFR胞内结构上酪氨酸激酶区的活化,使下游信号无法激活,以此发挥药效;后者则可以占据EGFR结合位点,使内源性配体无法发挥作用,从而阻止酪氨酸激酶激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寻找有效的预测性及预后性指标以帮助筛选合适的用药人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尽管已有多篇文献对多个生物指标进行了研究,然而各生物指标对于药物反应率及肺癌人群预后的预测结论不尽相同,因而,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对该类生物标志物的预测和预后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试图寻找潜在的预测及预后因子,对抗EGFR类药物的用药人群进行更好的筛选。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拟探讨不同的生物指标的预测及预后能力,对其进行阐述及meta分析,以期寻找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指标,进一步筛选用药人群。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在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系统性检索英文发表的关于K-ras基因突变状态,PIK3CA基因突变状态及PTEN基因缺失状态对应用抗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肺癌患者的预测及预后能力的文献。本次研究采用临床试验客观反应率(ORR)来衡量抗EGFR类药物对肺癌患者的药物反应情况,分析结果以相对危险比(Risk Ratio,RR)等形式比较得出。而临床试验中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用以评估应用抗EGFR类药物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通过危害比(Hazard Ratio, HR)等临床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共纳入60篇临床研究文献,其中48篇报道了K-ras基因预测预后能力,4篇报道了PIK3CA基因预后预测能力,4篇报道了PTEN基因缺失的预测预后能力。Meta分析结果显示,K-ras基因具有很好地预测预后能力,与K-ras基因野生型肺癌患者相比,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对抗EGFR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差(ORR:汇总RR为0.42,95%CI为0.33-0.55,P值<0.001),而在预后方面,K-ras基因突变型的肺癌患者在应用抗EGFR类药物后,他们的总生存期(汇总HR为1.37,95%CI为1.15-1.65,P值为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汇总HR为1.33,95%CI为1.05-1.69,P值为0.019)也较短于野生型的患者。在应用抗EGFR类药物后,PTEN基因缺失的肺癌患者与野生型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和总生存期没有显著差别(ORR:汇总RR为0.82,95%CI为0.56-1.19,P值为0.286;OS:汇总HR为0.88,95%CI为0.31-2.46,P值为0.805),说明PTEN基因缺失状态不能够作为抗EGFR类药物的预测预后因子。同时,有关PIK3CA基因的文献经分析表明,PIK3CA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患者,其应用抗EGFR类药物治疗肺癌后的ORR和OS均相似(ORR:汇总RR为1.08,95%CI为0.17-6.66,P值为0.706;OS:汇总HR为0.79,95%CI为0.23-2.68,P值为0.706),并无显著差异,说明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无法很好地预测应用抗EGFR类药物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结论: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具有对抗EGFR类药物不敏感、预后结果较差的特点,表明K-ras基因作为预测及预后因子,可以很好地预测应用抗EGFR类药物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推荐作为该类药物筛选适用人群的指标。而PTEN基因缺失状态及PIK3CA基因突变状态在该类患者中的预测和预后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