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对7日龄SD大鼠的镇痛和催眠作用目的:采用氯胺酮、右美托咪定或两药复合用于7日龄SD大鼠麻醉,通过观察镇静时间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观察各给药方法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40只清洁级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S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K+S组(氯胺酮+生理盐水组),S+D组(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组)及K+D组(氯胺酮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10只。S+S组幼鼠间隔5分钟分别腹腔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ml/kg;K+S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5分钟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ml/kg;S+D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ml/kg,5分钟后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K+D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5分钟后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观察并记录每只幼鼠翻正反射及夹尾反射的消失和回复时间。记录各组实验动物的苏醒时间。观察幼鼠胸廓的呼吸运动,记录各组动物注药前呼吸频率(T0),末次注药后15分钟开始(T1),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记录至给药后90分钟。结果:1各组实验动物中,夹尾反射持续存在不消失。S+S组和S+D组翻正反射不消失,K+S组翻正反射在末次注药后5.30±1.57分钟消失,K+D组为3.60±1.43分钟,二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K+S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为22.00±6.68分钟。K+D组为43.38±7.23分钟,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K+S组苏醒时间为122.00±25.74分钟,K+D组为240.60±42.28分钟,二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2各组观察动物呼吸频率的变化与T0比较,K+S组在注药后15分钟增加(P<0.05),至注药后30分钟达峰值(P<0.01),45分钟后下降(P<0.01),60分钟左右达基础值。S+D组注药后各时间点呼吸频率较T0无明显变化(P>0.05)。K+D组在注药后15分钟呼吸频率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S组比较,K+D组注药后30分钟呼吸频率具有显著差异(F=23.63,P<0.01),45分钟时仍有显著差异(F=9.97,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用于7日龄SD大鼠具有协同镇静的作用,镇静时间明显延长,并不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对7日龄S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氯胺酮、右美托咪定或者两药合用对7日龄S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以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40只清洁级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S组,K+S组,S+D组及K+D组,每组10只。S+S组幼鼠间隔5分钟分别腹腔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ml/kg;K+S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5分钟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ml/kg;S+D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ml/kg,5分钟后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K+D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5分钟后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药物注射每24小时一次,连续注射三次。于末次药物注射后24小时,各实验组分别取5只SD幼鼠,灌注取脑,采用TUNEL法检测幼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记录观察区域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各组剩余5只幼鼠饲养至生后6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SD大鼠成年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结果:1TUNEL法检测各组海马CA1区及齿状回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各受试组在海马CA1和齿状回区域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5.49, P<0.05,和F=13.51, P<0.01)。进一步采用Dunnett’s t检验结果显示,S+K组(CA1区:49.0±9.46和齿状回:49.4±5.41)同D+K (CA1区:37.2±5.54和齿状回:35.2±5.06)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存在统计学差异。2Morris水迷宫测试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在5天的训练期中,所有实验动物在不同训练天数中的逃逸潜伏期存在显著差异(F=23.58, P<0.01),随训练天数增加而明显缩短。各组间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F=10.42, P<0.01)。与K+D组比较,逃逸潜伏期在训练的第4天和第5天,K+S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逃逸潜伏期明显延长。在游泳路程方面,不同的训练天数存在显著差异(F=25.90, P<0.01),不同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5.90, P<0.05)。在第4天和第5天与其他三组比较,K+S组实验鼠的游泳路程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逃逸潜伏期,穿越平台的次数以及目标象限的时间比率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3.41, P<0.05; F=3.27, P<0.05; F=4.11, P<0.05)。K+S组逃逸潜伏期较其余三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K+S组实验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0.05)。而且,K+D组在目标象限的时间比率明显高于K+S组(P<0.05)。结论:重复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发育期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无不良作用,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氯胺酮导致的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对发育期大鼠海马PKC-ERK1/2通路的影响目的: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7日龄SD大鼠海马区PKC、ERK1/2、Bcl-2的蛋白表达,对右美托咪定保护氯胺酮神经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4只生后7天SD大鼠,体重16.8±2.5g,随机分为4组,S+S组,K+S组,S+D组及K+D组,每组6只。给药方法同第二部分。麻醉后把幼鼠放在暖箱里并保持低流量吸氧,各剂量组SD大鼠在注药完毕后与母鼠分离时间均为250min,待麻醉动物完全苏醒后将幼鼠放回各自的母鼠所在笼中。于末次注药后24小时将各组实验动物麻醉并低温下断头取脑,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各标本中t-PKC、p-PKC、t-ERK1/2、p-ERK1/2及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1t-PKC及p-PKC表达的变化四组间p-PKC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F=6.75,P<0.01)。S+K组p-PKC的表达,与S+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组比较,S+D组幼鼠比较p-PKC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2t-ERK1/2及p-ERK1/2表达的变化四组实验动物间t-ERK1/2的表达量存在统计学差异(F=9.46,P<0.01)。与S+S组比较,K+S组实验动物t-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四组间p-ERK1/2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F=4.60,P<0.05)。与S+S组比较,K+S组明显抑制了ERK1/2的磷酸化(P<0.05)。两两比较,与K+S组相比, K+D组p-ERK1/2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Bcl-2表达的变化四组实验动物间Bcl-2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F=9.16,P<0.01)。与S+S组比较,K+S组实验动物的Bcl-2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而S+D组及K+D组实验动物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P>0.05)。与K+S组比较,K+D组Bcl-2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氯胺酮麻醉组明显抑制了Bcl-2的表达。结论:重复腹腔注射氯胺酮能够抑制神经发育期SD大鼠海马区PKC-ERK1/2-Bcl-2抗凋亡通路,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抑制氯胺酮的这种作用而产生保护神经的作用。第四部分右美托咪定对疝修补术患儿氯胺酮麻醉苏醒期躁动影响的初步观察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术中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能否降低氯胺酮麻醉引起的躁动发生率。方法:择期行疝修补术的患儿,年龄2~6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或N组)。于手术开始即刻D组开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输注时间设定为10分钟,N组输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患儿的体重,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氯胺酮的用药量。记录各组患儿出现躁动的例数。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氯胺酮的用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二组间躁动发生率存在明显不同(57.1%vs23.8%),D组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明显降低氯胺酮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