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多晶型及假多晶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那格列奈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末端基团的自组装膜对那格列奈假多晶型成核结晶的影响。那格列奈分子具有多种官能团(苯环、氨基、羧基等),基于那格列奈的分子结构特点,选择并制备了四种末端基团可以和那格列奈分子形成氢键或π-π堆积作用的自组装膜(分别为SAMs-NH2、SAMs-Biph、SAMs-PhCF3、SAMs-PhF5)。对自组装膜表面得到的晶体进行了XRD和偏光显微表征,并与溶液中得到的晶体进行对照。经研究发现SAMs-NH2表面的晶体为X2晶型与乙醇化物D晶型的混合物,SAMs-Biph、SAMs-PhCF3与SAMs-PhF5表面得到的晶体都是D晶型,均与溶液中得到的晶体晶型(X2晶型)不同。此外本文还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观测了自组装膜表面的那格列奈晶体相变、熔融、重结晶等动态过程,并与溶液中得到的晶体进行了比较。晶体红外光谱的差异表明那格列奈不同晶型的晶体内部分子间作用力不同。为了考察自组装膜与那格列奈分子间的界面作用对于结晶的影响,用分子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能量最优化方法,计算了那格列奈分子不同作用位点与乙醇分子之间的结合能,确定了那格列奈与乙醇的作用位点。此外那格列奈二聚体结合能比那格列奈-乙醇分子间的结合能大,说明在没有其他作用力影响时体系更容易形成那格列奈二聚体而非乙醇化物。接着计算了自组装膜、那格列奈分子及乙醇分子共同作用时的结合能。结果表明,当自组装膜存在时体系的结合能均大于单纯的那格列奈-乙醇分子间的结合能。而且当自组装膜末端为-Biph、-PhCF3、-PhF5时,体系的结合能均大于那格列奈二聚体的结合能,说明那格列奈在自组装膜表面更容易形成乙醇化物,这与实验中这些自组装膜表面得到纯的乙醇化物晶体的结果一致。依据文献中溶剂化物形成的多点识别理论,我们推测自组装膜与溶质分子间的分子识别和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分子识别是等同的,前者与后者共同产生了对溶质分子的多点识别,从而导致了溶剂化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