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援助问题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道德观念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理论性的课题。发展援助也被称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助推器”,其作用可见一斑。中国与美国,在历史上,同为提供国际发展援助的早期执行者;在新时期,又同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在发展援助政策上的趋向直接影响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中国调整了发展援助政策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中国通过援助来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援助将中国企业带入国际市场,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并通过援助来促进国家的统一,通过援助来保持外围地区和国家的稳定繁荣,以有利于中国国内集中搞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国努力实现经济合作与发展援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援助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中国的援助政策受到多方,尤其是美国的诟病。新殖民主义、援助方式危害论、援助破坏环境论、能源导向论、提供替代援助而漠视人权论,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的援助政策成了与美国及国际社会的不和谐音。因而本论文的重点,就在于分析和挖掘造成中美发展援助不和谐的根本因素,重点就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发展援助政策对比。通过比较两国在援助理念上的差异、探讨探究影响国家政策取向的决策机制的运作、分析在备受争议的援助条件上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政策态度。本文论认为,中美两国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是基于政治和安全目的,而中国是基于经济和商业发展目的。但在援助的方式和手段上渐趋于接近。面对中国的强劲经济增长,美国正努力对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加以促变。对话与协调将成必然,中国应掌握好机遇,以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机制。本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中国在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援助政策的指责提出应对,同时也是为中国在成为一个大国后,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制定出更加成熟的第三世界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