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DDH术后应用新式改良贝氏支具的临床效果,明确新式改良贝氏支具的临床使用价值,促进DDH患者更好的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DDH患者59例76髋;其中男性8例,女性51例,男女比例1:6.4;其中左髋23例,右髋13例,双侧23例;患者年龄16月~10岁,平均2岁9个月。患者入院常规进行体格检查,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记录每个患者查体阳性体征、髋关节活动度、肢体长度、脱位程度、髋臼角,粗略计算股骨前倾角,并根据查体结合X线片设计手术方案。与支具公司合作,对患者双下肢进行石膏取模,定制术后使用的外展支具。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不同选用不同手术方案,术后全部应用“新型改良贝氏支具”固定6周,6周门诊复查后拆除外固定,术后3月复查髋关节复位情况后取出内固定装置;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门诊复查髋关节活动度、肢体长度及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指导下一步注意事项。结果:完成有效随访57例,共计74髋,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年4个月;患者年龄16个月~10岁,平均年龄2年9个月。疗效评价应用Mckay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其中:优63髋(85.1%),良9髋(12.2%),可1髋(1.35%),差1髋(1.35%),优良率为97.3%;应用Severin的X线评定标准[21]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56髋(75.7%),良12髋(16.2%),可4髋(5.4%),差2髋(2.7%),优良率为91.9%;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髋关节僵硬者2例(2/76,2.6%),2例(2/76,2.6%)患者术后6个月门诊复查发现再脱位,均给予股骨粗隆下短缩旋转截骨术矫正过大前倾角,术后复查髋关节位置良好。未见术后感染。双下肢外固定过程中3例患者(3/76,3.9%)出现褥疮,位于大粗隆位置或髂骨翼外侧(1例经常规换药后好转,2例行褥疮切除术后好转)。结论:DDH术后应用新型改良贝氏支具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方便进行护理,而且可早期坐起进行髋关节功能练习,减少关节僵硬、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我们研制的新型改良贝氏支具,可根据手术方式灵活调整肢体外旋或中立以及肢体长度,使用方便,适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