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或毒性的多样性分析可有效辨别病菌的变异情况,其范围和数量是长期预测及防控特别是抗病品种利用的重要依据,但常规的鉴定方法难以对较大的病原菌群体进行鉴定,也无法区别发病地区的菌源是否来自异地,对重要小种的发生发展也缺乏预见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应用于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本文采用ISSR和AFLP技术分析了河南、湖北不同小麦产区的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起源和进化关系。1.利用ISSR-PCR分析了来自河南和湖北的105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01时,105个菌株除70号菌株外其余菌株共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由37个菌株组成,其中有河南菌株35个和湖北菌株2个,第二大组由河南和湖北菌株共同组成;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32时,第二大组又可分为五个亚组,亚组Ⅰ由25个湖北菌株组成,亚组Ⅱ由12个河南菌株组成,亚组III由17个湖北菌株组成,亚组Ⅳ包括7个河南菌株,亚组Ⅴ由6个湖北菌株组成,由于各亚组中只出现了单一省份的菌株,没有菌株间的交差现象,而第一大组中仅有少量的交流,说明白粉菌在河南和湖北省之间菌株的交流甚少,进化以独立完成为主。2.本文采用ISSR和AFLP技术比较了105个样品中的35个来自河南的菌株,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适于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出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ISSR法遗传多样性指数0.2815,AFLP法遗传多样性指数0.5100),与前人提出的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比较复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AFLP能揭示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更好区分遗传多样性的潜力。3.本试验通过对来自河南、湖北66个菌株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毒性多样性的聚类关系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均和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45岁的李先生半年前感觉手部发麻,刚开始以为是颈椎病引起的,没太重视.渐渐地,他发现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拇指出现了乏力、使不上劲的情况,工作受到严重影响.rn医生为李先生进行
期刊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是指由几类细菌引起的玉米多种叶部斑点病的总称,病原菌种类和病害症状均表现出多样性。近几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感病品种既有普通玉米,也有甜糯玉米
围棋作为一种棋盘游戏,有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通过占领棋盘上的领土来决定比赛的胜负。这项运动早在春秋时期就广为流行,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围棋运动的发展与普
内生真菌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ND35是从健康毛白杨中分离得到的优势内生菌株。本论文以ND35与毛白杨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ND35侵入寄主植物的过程及方式和促生机理;在
本文利用农杆菌介导的ATMT转化技术成功获得一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致病缺陷突变体Wh-672,并鉴定了T-DNA标记的基因MoMET13,进而通过敲除和互补验证对MoMET13的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