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结合笔者调查的文山壮语声学材料,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文山壮语四个方言土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发声类型进行了微观的个案考察,并从声母辅音的角度分析了其音变的特征,探讨了音变的条件,揭示了音变的原因。文山壮语阴调类二次分化作为侗台语声调二次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文章将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文章的研究对象、选题缘由、方法程序以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描写了文山壮语的文马土语、丘北土语、德靖土语和桂边土语四个方言土语中四位发音人的声韵调系统,发现其语音特点,特别是都有假声分布。第三部分考察文马土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研究概况、声调格局,发现该土语ph、th、kh的送气音声母音节由第1调变为第2调,并分析其语音实质及音变原因,得出产生音变的原因在于第1调送气声母音节的发声态与声门气压发生了变化,由送气的ph、th、kh声母气化为p?、t?、k?声母,进而逐渐与第2调合流。第四部分探讨丘北土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研究概况、声调格局,发现该土语?、?b、?d的喉塞音音声母音节由第3调变为第4调,并讨论其语音实质和音变原因,得出音变的原因在于第3调喉塞音声母?、?b、?d音节的发声方式和气流机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典型的内爆音弱化为僵化/嘎裂化的内爆音,发声机制与第4调接近,因而调类产生了合流。第五部分讨论德靖土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研究概况、声调格局,发现该土语?、?b、?d和ph、th、kh的辅音声母音节由第1调变为第2调,第5调变为第6调,第7长调变为第8长调,揭示其语音实质,发现音变原因是辅音声母的发声类型和气流机制产生了变化,导致辅音声母弱化,即喉塞音声母?、?b、?d音节由典型的内爆音弱化为僵化/嘎裂化的内爆音,送气音声母ph、th、kh发生气化,变为p?、t?、k?,进而与相应的阳调类合流。第六部分分析桂边土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研究概况、声调格局,发现该土语?、?b、?d的喉塞音音声母音节由第1调变为第2调或者第6调,第7短调变为第8短调,并厘清其语音实质及音变原因,发现喉塞音声母?、?b、?d弱化为僵化/嘎裂化的内爆音,进而与相应的阳调类合流。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文山壮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类型、音变原因以及假声超高调的演化。发现了文山壮语阴调类二次分化的类型。总结出音变原因,是由于声母辅音的发声态和声门气压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整个音节声调目标的实现,使?、?b、?d由原来典型的内爆音弱化为僵化/嘎裂化的内爆音;ph、th、kh等由强送气音声母变为气声声母p?、t?、k?,从而致使声调产生派调,与相应的阳调类声母性质相似,进而与阳调类接近并合流。分析了其辅音声母的共性,音系学目标都是阴调类由【+高】向相应的阳调类【+低】靠拢,讨论了假声的演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