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而产地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作物生产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作物生产布局、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作物产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研究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余干县开展了产地环境质量调查,分别对该区域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了采样和监测,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及《中国土壤普查技术》,运用综合污染指数对该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结合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水稻种植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3414”试验数据构建了养分丰缺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并以GIS为工具建立县域水稻分区施肥配方,同时研发基于WebGIS平台与施肥推荐模型有机集成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1、依据农业地质调查资料、遥感影像资料及测土配方施肥资料,综合评价了余干县水稻生产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极少数地方存在土壤污染或水污染;优质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湖滨区及河谷平原区,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属无污染等级;中等农业区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84.94%,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比较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低级农业区主要分布在社庚乡、九龙乡、江埠乡,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一般或缺乏。余干县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比较适合人类生存。余干县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总体较高,缺乏级别主要分布在鹭鸶港乡;有效磷含量整体适中,含量偏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洪家嘴乡;速效钾含量整体适中,含量丰富区集中分布于瑞洪镇,缺乏区集中分布于梅港乡。2、以水田为评价对象,从立地条件、剖面构型、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及土壤管理等方面选取14个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稻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水稻产地环境研究成果,将水稻种植划分为3个区:高产区、中产区及低产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水稻适宜性级别整体较高,其中一级适宜区面积最大,该区域综合条件最好,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是水稻生长的优势区域;二级适宜区面积仅次于一级区,该区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勉强适宜水稻生长的面积最小,该区域存在重要的限制因子,需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综合产地环境研究专题成果与水稻适宜性评价成果表明余干县高产区面积为23893.50hm2,占水田总面积37.35%,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条件好,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优质水稻;中产区面积最大,为33887.22hm2,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良,适宜水稻生长,是余干县水稻生产的重要区域;低产区面积最小,占水田总面积9.68%,区域内自然条件一般,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勉强适宜水稻生长,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来提高水稻适宜性。3、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探讨分析余干县水田土壤养分区域化分布特征,在水稻种植区划基础上,实现水田地力综合分区,综合运用GIS和施肥建模技术,得到各区水稻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土壤养分综合分区共十七个区,水稻中产Ⅳ区面积最大,达20314.18公顷,占水田总面积31.75%:其次是高产Ⅳ区,面积为8285.26公顷,占水田总面积12.95%;面积最小的是低产Ⅱ区,仅209.98公顷,仅占水田总面积0.33%。结合“3414”试验数据构建的养分丰缺指标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Winput=Woutput×(G/100)×Tn,克服了传统的目标产量法施肥模型的缺陷,所形成的施肥配方符合余干县的实际情况,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4、以C#为开发语言,采用ASP.net,Silverlight等技术,在构建施肥模型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C#和Silverlight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功能,而且具有互联网数据共享的特点,为测土配方信息的发布和数据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的功能分为地图显示、推荐施肥、后台管理等相关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若干个子功能,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部门土肥业务管理的需求,同时又达到了方便快捷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指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