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双职工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趋势增强,并且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伴随而来的是多元化的长期照护需求,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照护能力却因种种因素而受到限制,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对社会化的长期照护模式提出了需求。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与老人长期照护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是分散且模糊的,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及其家庭日益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长期照护主要是一种多重组合的服务,为老年人口提供有关医疗、复键、支持与维护的照护,照护内容主要是以生活照护为主,医疗照护为辅,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目标是帮助老年人维持或促进其独立生活的功能。长期照护体系中根据提供资源的单位的不同来区分,可分为居家式长期照护、社区式长期照护和机构式长期照护三种类型。我国大陆地区的社会化长期照护工作分散在社区、养老机构、医疗系统和民政系统中,从整体上看,这种零散式和碎片化的照护模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普遍存在着结构失衡和质量低下的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建设,近年来更是由原本的各自发展,到各体系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部门间的合作与整合。长期照护的服务内涵,从原本残补式、零散式和片断式的服务模式,逐渐发展为具有福利性、多元性和连续性的服务模式。在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体系中,社会工作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本身由于其专业特性,一直致力于增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所以无论是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直接服务的提供,还是需求者权益的倡导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与三位在台湾长期照护机构中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记录,从三位社会工作者关于日常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个人感受的叙述中,了解到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照护机构中所需承担的工作是很复杂的,包括入住评估、个案管理、举办活动、连结社会福利资源,以及转介等等。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分别扮演着评估者、转介者、协调者、使能者、咨询者、服务策划者等角色。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剖析,可以有助于为大陆地区目前尚处于探索时期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也有助于为大陆地区正处于萌芽阶段的社工产业找到一个职业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