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轴对称飞行器进气布局及内转进气道设计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ox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一体化背景下,进气道设计实质上是在一系列几何约束和气动性能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本文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强约束条件下的内转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流线追踪技术与参数化方法、优化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在控制进气道几何参数的同时完成进气道气动性能优化。采用该方法,针对轴对称飞行器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进气布局设计,对各方案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进气布局对吸气式轴对称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首先,在传统流线追踪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强约束条件下收缩比可控的内转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指出了直接流线追踪方法设计内转进气道的两点不足:1)流线追踪进气道收缩比不可控;2)流线追踪进气道不能完全继承其基准流场特性,包括气动性能和收缩比特性。通过分析,明晰了流线追踪进气道与相应基准流场的内在联系,即流线追踪进气道性能由其所捕获微元流管的叠加决定,气动参数由微元流管气动参数的质量平均叠加决定,收缩比特性由微元流管密流的面积平均叠加决定。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内转进气道参数化设计、流线追踪方法和优化算法相结合,在进气道设计过程中加入约束条件,并直接针对进气道性能进行优化;其次,针对高超声速轴对称飞行器,将前述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腹部进气布局设计,并提出了三种腹部进气方案,包括正置进气布局(NIL)、倒置进气布局(OIL)和腹部双通进气布局(BBIL)。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能使三种腹部进气布局具有一致的设计捕获流量,且具有大致相当的自起动性能。通过研究来流参数对腹部进气布局的影响,发现:各进气道的流量捕获能力与马赫数和来流攻角均呈正相关,其中NIL和BBIL进气道表现较为接近,OIL进气道对来流参数敏感性较低。通过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研究发现,OIL进气道不起动流场呈“闭式”分离形态,采用二维前缘型线可以改善其自起动性能;再次,针对高超声速轴对称飞行器,采用前述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四种双旁侧身部进气方案,包括两种对称构型,即外向压缩(BOIL)和内向压缩(BIIL),以及两种乘波构型,即外周向压缩(BOCIL)和内周向压缩(BICIL)。重点分析了四种进气道的攻角特性,结果表明,BOIL和BIIL进气道的捕获流量随攻角增加呈小幅下降,而BOCIL和BICIL进气道的捕获流量随攻角增加而大幅上升;分析认为造成不同进气布局流量-攻角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即进气道最大捕获面积随攻角变化规律,以及由于攻角改变使得来流工况偏离设计工况而造成的进气道溢流;最后,分析和比较了不同进气布局飞行器的气动力和力矩特性。比较了NIL、OIL和BBIL三种腹部进气布局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NIL和BBIL飞行器为静不稳定类型,且NIL飞行器静不稳定裕度较大,而OIL飞行器静稳定性很小,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类型进气道所产生的局部法向力。比较了BOIL、BIIL、BOCIL和BICIL四种双旁侧身部进气布局飞行器的气动特性,乘波进气布局飞行器(BOCIL和BICIL)的最大升阻比较非乘波进气布局飞行器(BOIL和BIIL)较大,四种飞行器均为静稳定类型,且认为进气道整流罩是引起飞行器较大静稳定裕度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拓扑优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工具,能够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到满足约束的、目标性能最优的结构拓扑构型,是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最有力的方法,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产品对“形状拓扑一体化”、“CAD/CAE集成化”与“拓扑描述参数化”的需求。如何对结构拓扑进行合理描述,使之能够实现与CAD的集成,提高优化效率,便捷地控制几何特征,并解决具有挑
航天器电磁编队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编队技术,其核心是利用星间电磁场作用产生的耦合电磁力来维持或改变编队构型。与传统基于推力器的航天器编队相比,电磁编队具有无推进剂消耗、无羽流污染,以及连续、可逆与同步控制等优势,在对地监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电磁力作用的特殊性以及航天器电磁编队动力学模型的强非线性与强耦合性,给航天器电磁编队控制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航
复合材料铺丝整体进气道与国内目前应用的金属组合进气道相比,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进而达到结构高效、减重的设计要求,也更适合承受进气道部位的充压、油压、锤激波及噪声等复杂载荷工况,同时为了减少进气道内表面电磁缺陷,结合进气道内表面功能层采用隐身结构,可实现进气道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消除进气道内表面涂料脱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安全性及耐久性。针对异形复合材料铺丝进气道结构特
空间碎片极大威胁太空安全,近年来,大型低轨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使空间碎片治理面临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提出,低轨卫星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应该通过主动降轨等处置措施将剩余轨道寿命限制在25年内,这是实现空间碎片减缓的关键。论文以对该25年准则的落实和监管需求为牵引,研究基于历史轨道数据的低轨卫星机动检测方法,并开展面向空间碎片减缓的任务后处置行为识别与行为评估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
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对飞行器的性能及任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各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攻防领域的大量投入和激烈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势必需要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智能变形飞行器概念及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作为重要非对称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变形飞行器技术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系统地开展了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
电动力绳系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其通过与空间地磁场和电离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无燃料推进,在空间碎片清除、废弃卫星降轨、卫星编队飞行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轨道上运行的电动力绳系为研究对象,对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与控制、轨道动力学特性等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非倾斜偶极子模型下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特性。基于电动力绳系为张紧状态的假设,建立了电动力绳系的哑铃模型,推导了该模
高层大气和重力场信息是空间科学与地球物理重要的基础信息,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对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在轨运行、远程火箭落点精度等涉及到国计民生,国防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卫星测量手段开展对地观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高层大气探测卫星、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的提升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测量精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在轨
精密机械结构是高精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是结构最终的集成环节。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结合面是实际接触区域,对精密机械结构的功能和性能影响较大。将具备分形特性的装配结合面称为分形结合面,结合面上的微凸体会产生弹簧阻尼效应,是影响整机动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从理论上研究装配工艺对精密机械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将分形结合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分形结合面接触模型;提出机加工表面分形参数求解优化算法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是一类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在航空航天、风电、交通运输及体育器材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CFRP的大量生产及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CFRP边角料以及服役结束后形成的废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对CFRP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了CFRP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CFRP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还未能真正实现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疲劳性能好等特性,是实现汽车等结构轻量化的优选材料之一。快速成型技术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于汽车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然而快速成型技术使得复合材料的成型时间短、物理和化学反应急剧,影响着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效应,这些效应耦合在一起影响着界面的形成和结构,进而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以及湿热老化性能等使用性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