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胶体刻蚀的超构材料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z_wk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光学中,如何实现在纳米尺度上对光的调控是人们长期研究的问题,这对于能源和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亚波长的超材料能够实现对入射光相位、偏振、振幅的有效调控。尽管能够借助于先进的纳米加工工艺(如电子束刻蚀,聚焦离子束刻蚀等)实现器件制备,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器件而言,上述制备手段存在时耗较长、费用昂贵等不足,因此很难实现大面积,高通量的生产。胶体刻蚀不同于电子束刻蚀或者聚焦离子束刻蚀等传统的光刻技术,它具有成本低,制备快,产量高的特点。此外,利用胶体纳米球作为掩模具有三维立体性,所以在制备三维尺度的纳米结构上,特别是多层超结构,具有传统纳米制造工艺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继续探索胶体刻蚀工艺,拓展其图案的多样性,并提高器件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胶体刻蚀是利用自组装等方法将纳米级别的胶体纳米球排列为密堆积结构,并与纳米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微纳加工手段。其中二维周期性排布的胶体纳米球作为蒸发,沉积,蚀刻或压印等的掩模板。如今,胶体刻蚀已广泛地被接纳,并被认为是一种便捷,廉价且可重复制造有序纳米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对胶体刻蚀过程中所得到的常见晶体做了光学性质的研究,并创新地提出了多层超结构的制备。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作为有效的计算工具,仿真模拟了一系列结构模型的光学特点,为后续实验设计提供了有效指导和参数优化。因为制备高质量的单层纳米球阵列是胶体刻蚀技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过程,所以本文在介绍胶体刻蚀工艺之前,设计实验提高了二维周期性排布胶体晶体质量。并分析了其中“三角”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方法。利用多重胶体刻蚀,制备了多层超结构阵列的方法。以此为例,对不同层数的纳米台阶结构,做了拉曼光谱的表征,并进行了比较,充分证明了多层结构完全可以拓展胶体刻蚀的应用。
其他文献
目前传统的除磷机理认为,聚磷菌(PAO)只有在厌氧条件下充分释磷,才能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磷以实现磷的去除。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主要摄取VFA类有机物来合成内碳源,完成磷的释放,如果系统中缺少厌氧阶段或者碳源为大分子有机物,那么系统很难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本课题组利用可溶性淀粉作为唯一碳源,在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脱氮系统中,实现了磷的高效去除。本文对这种不同于传统污水除磷技术的生物除磷机理进行了
近年来,光学超构材料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学超构材料在组分仍为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设计亚波长尺度的单元结构(或称“超构原子”)来控制材料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国际海事组织对运输船舶的能效和燃油使用提出了日益严苛的要求。为了满足船舶能效标准和降低船舶营运成本,船舶需要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成效。船舶柴油机消耗的燃油所产生的热量只有不到50%用于船舶运行,其余热量通过各种途径散失到周围环境当中。余热回收技术可有效提高船舶能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逐渐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船舶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船舶柴油机废气高温段
g-C3N4(氮化碳)作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成本低、化学和物理性质稳定、催化性能强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g-C3N4对可见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空穴易于复合
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为一门历史和法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比较繁杂的课程体系,本国传统的法制史课程主要在上课的时候以老师为主导,单方面的向学生们讲解知
控制蛋白质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和脱附在生物材料或医学等方面十分重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蛋白质的吸附和脱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细胞和组织在材料表面的增殖以及蛋白质的
函数型数据是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它在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医学、传染病学以及其它的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回归模型常用来研究协变量与响应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它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在给我们的社会及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课
异种金属焊接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可以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并且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异种金属焊接受到两种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带,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同时是西北及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以及该地区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