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与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即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实现最为接近的自然的对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原作的语言形式。本文是一个小说文本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功能对等理论对小说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译者选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节选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集《屋中的小鸟》的第一篇《歌唱的声音》为材料进行的翻译实践及案例分析,分别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及文体对等四个不同的层面出发,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译者运用直译或直译加注、意译、词性转换等翻译方法实现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采用顺译、逆译、增译或省译、转换等方法实现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通过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及文化语境实现语篇对等;结合修辞手法实现文体对等,从而达到以最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原作信息,淋漓尽致的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精神,使译文读者的反应接近原文读者的反应的效果,最终实现了功能对等。此翻译报告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翻译选材、选材目的和意义、材料分析及翻译报告结构。第二章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处理三个方面。第三章翻译案例分析,首先阐释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然后描述小说翻译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小说翻译;接下来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后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语篇及文体四个层面的功能对等进行案例分析。第四章实践总结,总结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得到的主要启示及不足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