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实现了以世界7%的耕地成功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而且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源于资源及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尤其是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较大威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农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适时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强调从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率提高的集约经营模式。因此,面对新形势、新局面分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把握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研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对于我国农业的协调、绿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明确农业生产率相关概念、经济增长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已有学术成果并进行评述,进而提出文章能够做出改进的地方;其次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水平、环境压力状况三个方面,对以种植业为主的狭义农业进行现状分析;然后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并结合GML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省域2000-2016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从时间及区域角度与未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样本T检验方法将两种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差异性检验;最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进口等六个变量对全国及不同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2000-2016年,作为农林牧渔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种植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三类主要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利用率不断上升,单位生产要素创造的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水土流失及农业废弃物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问题有所缓解;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效益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呈现由东到西变差的迹象。(2)2000年以来,中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增长的现象,年均增长1.70%,其增长源泉完全来自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呈现恶化的趋势;未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经样本T检验进一步验证了未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3)农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进口等六个变量对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同影响;并且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环境较为理想,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差。基于理论回顾、现状分析、实证检验结果等内容,本文认为最为基本的政策含义是在尊重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发展基本现实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缩小地区农业发展差距,形成全国各地区农业协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具体有以下五点建议:(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绿色化进程;(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技的推广与应用;(3)加大农业财政支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4)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5)提高农业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农业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