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量金属元素与活性有机分子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这在药用植物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有机分子可能以什么样的基团或构型与金属元素配位络合;形成的配合物其构-效关系如何;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配合物之间显示了怎样的协同作用;配合物所具有的相关性能(如理化性能)与配体比较有无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或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可采用什么方法或措施进一步改善配合物的理化性能;等等。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根据植物药中广泛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配位络合基团的特点,论文选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为有机配体;并且根据植物药银杏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布,选择了锌、铜和铁三种元素。首先通过实验优选槲皮素配合物的形成条件,条件实验显示:除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外,反应体系的pH值是决定配合物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三种配位反应适宜的pH范围分别为:槲皮素-Zn(Ⅱ)的pH7.0~8.7,槲皮素-Cu(Ⅱ)的pH6.0~8.5,槲皮素-Fe(Ⅲ)的pH5.0~8.0。然后在所选择的优化条件下,即在最适宜的pH范围内于70℃水浴中反应40min,合成了槲皮素-Zn(Ⅱ)、槲皮素-Cu(Ⅱ)和槲皮素-Fe(Ⅲ)配位化合物。配合物合成的产率分别为:槲皮素-Zn(Ⅱ)的产率为72.5%;槲皮素-Cu(Ⅱ)的产率为68.4%;槲皮素-Fe(Ⅲ)的产率为78.2%。 对所合成的三种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