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其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乡城流动人口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家庭化流动逐渐成为主流,女性流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性别比趋于平衡,关于流动人口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与日俱增,其中健康性别差异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同时,乡城流动人口面临着较大的社会环境落差,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聚焦乡城流动人口,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分性别描述乡城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特征对自评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并考察以上因素对男性和女性乡城流动人口影响的差异性是否因年龄不同而进一步分化。首先,从性别视角对乡城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在自评健康状况上,女性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且倾向于低估自身健康水平;在个体社会经济特征上,女性自评健康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升幅度较大,在职与未就业男性的自评健康差异较大;除未婚样本外,其他婚姻状况的女性自评健康水平均低于男性;在个体流动特征上,男性自评健康随流动范围扩大而上升和女性自评健康随流动时间增长而下降的幅度较大;在家庭特征上,不同自评健康水平的男性乡城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化大于女性,同住家庭成员人数相同时女性自评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在社会特征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提高女性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的同时却降低了男性的自评健康水平;不同自评健康水平的女性健康教育可及性差异大于男性;男性自评健康随医疗服务便捷度降低而下降的幅度更大。为了进一步考察自评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将乡城流动人口分组并构建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个体社会经济特征来看,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首先是由男性和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差距引发的;从个体流动特征来看,健康选择效应和流行病学悖论对老一代男性乡城流动人口影响较大;从家庭特征来看,男性特别是新生代男性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随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提高的上升幅度较大,同住家庭成员人数增加仅对老一代女性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起正向作用,对其他乡城流动人口均起负向作用;从社会特征来看,健康教育的多样化对于提高自评健康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效果显著,其中新生代女性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提升幅度最大,除新生代男性外,处于“15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的男性老一代和女性新生代、老一代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显著较高。据此,为提高乡城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缩小健康性别差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推进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均等化;第二,推进健康教育方式多样化;第三,为乡城流动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便民医疗服务;第四,提高乡城流动人口特别是女性的教育普及率;第五,加强对乡城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保障其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