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网络应用和服务也开始出现,各类新型网络应用对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时延、丢包率和带宽等指标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如何保障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的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网络架构存在全局视图有限和对业务流的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的QoS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出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SDN的控制层面可以实时获取全局网络视图并具有全局的控制能力,能够实现灵活的QoS保障机制。本文提出了 SDN环境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方案,该方案能对进入网络的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根据数据流的业务类型所对应的QoS需求进行路由优化调度,以此来为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QoS保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提出了基于XGBoost算法的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模型DB-XGBoost,该模型使用ReliefF算法筛选并优化了数据流的特征集合,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Smote算法对数据集进行了平衡化预处理,有效减少了分类模型在类别分布不平衡的数据集上的失衡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DB-XGBoost模型能对网络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准确的识别分类,且其分类性能优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第二,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QoS路由优化算法,针对蚁群算法存在的缺陷,本文算法做了如下改进:(1)改进了信息素初始化过程,加强了算法前期的寻优能力;(2)使用动态变化的概率因子来实时调整蚂蚁的寻路策略,并提出了包含网络链路状态参数的路径启发函数,使算法能更快求解出QoS路由;(3)提出了基于精英策略的信息素更新规则,同时提出了能动态调整挥发速率的信息素挥发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对算法的改进措施有效地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并提升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第三,基于本文提出的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模型以及QoS路由优化算法,设计了 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系统,并在系统层面实现了链路状态采集、流量特征提取、流量类型识别分类和QoS路由优化调度等功能。本文通过在Mininet平台上进行仿真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系统能够对进入网络的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准确地识别分类,并能通过QoS路由优化机制来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流的差异化QoS需求,相比传统调度机制能有效减少网络拥塞并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连锁型培训机构迎来了巨大的市场。面对庞大的资源数据和繁杂的客户群体,连锁型培训机构需要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管理平台来实现更好的运营。本文基于高效运营的原则构建一个整合某连锁型培训机构总部资源的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总部资源的高效管理。本文首先对连锁型培训机构总部管理平台的业务和用户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整理了系统登录、培训门店、培训设备、课程、系统、评测、财
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为实现煤炭资源的高采出率提供了可能.为减少巷道采掘成本,本文以杨村煤矿掘进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高水材料巷旁充填进行护巷.试验结果表明:巷旁充填宽度为1 m,高水材料水灰比为2:1,同时辅以超前加固技术及巷道补强支护可以保证沿空留巷效果.此技术可减少巷道掘进量,节约成本,同时有效控制了沿空留巷围岩的变形,保证了煤炭资源安全高产高效开采.
近年来,随着搜索算法、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硬件设备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对弈水平不断提高,并在围棋、国际象棋和将棋等多种棋类上战胜了人类世界冠军。一直以来,大多数中国象棋项目的搜索算法是传统剪枝算法,或是基于该算法的优化算法,再加上运行整个系统需要庞大的算力,导致中国象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强化学习及蒙特卡洛搜索算法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中国象棋自对弈及强化学习系统,
近二十年来,由于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学校心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神经科学中的镜像神经元、神经递质、脑间同步和神经可塑性等研究成果,使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的共情成为可能,并在原理和技术上对共情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多启发.借助模仿、倾听、注视、抚触等活动,让来访者经历共情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来访者激活和重塑积极的神经回路.学校心理教师需要主动学习神经科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促成专业成长,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随着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培养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动向,阐述了“新工科”“创新创业”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交叉网格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一体化”新工科实践平台,加强新工科人才“以赛促学”等应对机制,全面深化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以期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创新创业需求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