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不同管理单元景观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景观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必要保证之一。从管理单元视角来分析景观格局特征的研究为有效解决景观“由谁调整”和“如何调整”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同管理单元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景观特征,其人类的福祉水平也不同。因此,探讨和分析不同管理单元与不同人类福祉的关联性,就成为提高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必要前提。 本文以米脂县为研究区,探讨不同村落类型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分析研究区的尺度效应。根据研究区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对研究区进行景观分类,通过在Arc GIS中重采样,计算研究区在不同粒度下的MoranⅠ指数和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从管理单元角度出发,采用MoranⅠ指数研究乡镇、村域PAFRAC值的空间自相关性,探讨研究区的幅度效应;其次,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生产生活条件,构建研究区的人类福祉评估体系,通过情景设定人类福祉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研究区人类福祉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探讨村落类型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区村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福祉状况,拟利用多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村落类型人类福祉水平的差异,提出改善人类福祉的对策,以期为该类区域的人类福祉的改善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确定研究区的最佳适宜粒度为10m,,以景观管理单元作为分析幅度,分别从县域、乡镇和村域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县域耕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草地景观、林地景观、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轻,分布相对集中,其余景观分布较为分散,破碎化程度严重;各乡镇的主要景观类型是耕地景观、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但景观结构特征有所不同;村域尺度中大部分村落的耕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其次是草地景观和林地景观,其余景观面积比例较小,表明研究区景观分布极不均衡,特别是水体景观和建筑景观分布较为零散。 (2)研究区人类福祉定量化评估。通过情景设置人类福祉的二级指标权重,确定研究区的人类福祉,以期客观地定量化表达人类福祉,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的人类福祉重要因素不是收入,而是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这充分说明单纯的收入已经无法表征现在人们所感知到的福祉水平,提高居民的福祉水平不仅应改善居民的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水平,这就为如何提高研究区的人类福祉水平提供有效途径。 (3)村落类型与人类福祉相关性分析。综合系统聚类结果、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程度和景观格局特征,将高渠乡村落分为三类,结合研究区的人类福祉水平,采用多元对应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的村落类型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景观类型较多、多样性高,且社会经济因素较好的村落,人类福祉水平较高,而景观类型较少、多样性低,且社会经济因素较差的村落人类福祉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