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而伴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美国率先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刺激经济。在大国效应和潜在的布雷顿Ⅱ体系的背景下,世界其它各国为避免资产价格破灭和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面对囚徒困境的博弈,只得相继采取跟随的宽松货币政策,陆续投入大量流动性,企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博弈中,把增长留给自己,把通胀传给别国。目前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而普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世界性通胀表现加剧,也使通货膨胀问题也一跃成为经济界与非经济领域、政府与公众同时极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正如货币主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既用于反通货膨胀,但也同时制造了通货膨胀。 因此对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成为笔者选题的主要出发点。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阐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追求价格稳定的单一目标,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有助于达成货币政策这一最终目标。针对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多重目标货币政策实践,笔者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追求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内外均衡的多重目标存在着“不可能三角”的矛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可控性减弱的实证分析,证明货币供应量指标已不再适于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结合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的困境提出转向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建议。并在比较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对我国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制度建设和框架设计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构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从世界各国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趋势及中国货币政策追求多重目标和货币供应量指标失灵的现实背景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转向以稳定价格为单一目标,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为操作范式的论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总结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目的是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界定、属性、特征、框架构造等多方面全面透析这一较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从货币中性论、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和政策信誉理论等方面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内涵。认识到货币政策最首要、长期的目标是实现价格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第三章介绍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经验。从历史分析的视角认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的背景,并以比较分析的方法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标度量、目标取值、时间跨度、目标偏离与例外条款的设计及实施条件的分析以及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等方面,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运行机制,总结其设计和执行的经验。第四章是我国货币政策多重目标困境的实证分析。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目标失灵、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弱等的实证检验,说明我国面临货币政策多重目标无法兼顾、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现行货币政策调控范式出现问题。进而通过论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说明其是我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范式的较好替代。第五章阐述我国应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的理由。从世界各国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历史过程分析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出现的背景,在多重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背景下,结合实证分析,从多重目标中确定物价稳定比经济增长和汇率稳定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长期的、首要的政策目标。第六章分析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与障碍。在确定我国应以物价稳定为首要政策目标后,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价格稳定机制的阐述,说明我国当考虑采用此种政策框架,并对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已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障碍性因素,结合实证检验分析其得到改善的可能性。第七章提出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构想。从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阐述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从制度性框架的设计和技术性框架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政策性建议。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 本文在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框架上的创新。从中国货币政策面临多重目标无法兼顾及货币供应量指标失灵的角度上,以货币政策应追求价格稳定单一目标为理论起点,论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我国解决当前货币政策困境的一个选择。分析内容上的创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失灵、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弱、货币政策多重目标无法同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我国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有益的构想,并通过实证检验提出我国逐步放宽汇率波动区间,完善利率市场化,发展债券市场,加强央行独立性等制度性政策建议。 局限于研究目的与时间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别数据难以直接获得,本文缺乏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国别的实证比较和对转型后可能运用的工具规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具体的政策传导机制本文的认识还不足,但这也将是笔者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