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到2020年,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基本建成。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保障体制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省域间社保基金收支平衡问题受到社会广泛热议。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险水平发展不平衡,势必会影响社会保障的福利功能,会违背公平原则。在此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省域差异就很有必要。首先,本文基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及实际情况,借鉴宏观经济学总供给和总需求(AD-AS)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均衡条件,并分析各主要因素变动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均衡的影响。此后,结合理论与实际,重点探讨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省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差异的形成是职工工资水平、制度赡养比、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接着,从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着手,分析我国省域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差异现状。总量上,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逐年上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总基金的主体部分。均量上,我国人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在增加的同时,省域间社保基金收支差异日益凸显。接着,运用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我国2005-2014年的人均社保基金收入、支出及收支差进行测量,发现,三个指标的基尼系数及加权变异系数曲线的基本趋势一致,即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态势。整体上,两个差异指数均显示,我国人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收支差的省域差异有所扩大。将泰尔指数进一步分解,发现,我国人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收支差主要是由区域内省域差异所导致的,其中,东部省份社保基金内部差异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运用Kernel密度函数对全国、东、中、西部人均社保基金收入、支出及收支差进行动态演变分析,发现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人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收支差的省域差距拉大,但两极分化现象减弱。在探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省域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即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上,本文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职工平均工资、制度赡养比等因素对全国、东、中、西部各省社保基金收支差异影响较大,其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为显著。此外,本文借助Blinder-Oaxaca分解东-中部、中-西部及东-西部区域间社保基金收支省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东-中部省域差异主要是由特征效应造成的,而东-西部、中-西部之间社保基金收支的省域差异主要是由系数效应造成的。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缩小省域间社保基金收支差异,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改革现有制度下社会保险缴费及待遇发放机制,协调省域间经济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