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重要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的作品体系融合了抒情与叙事两类创作模式,诗歌中既含有抒情诗缠绵细腻的特点,也展现了叙事诗的恢弘壮美,在抒情中携带叙事、叙事中夹杂情愫的创作成就了他独具一格的诗风。丁尼生诗歌的叙事艺术与其意象运用关联紧密,本文基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探究作为叙事因子的意象,也即诗歌的意象体现了非语言层面上的结构特征,属于叙事深层结构,能够实现诗歌的叙事功能。论文通过探讨丁尼生诗歌意象叙事的过程,以及意象叙事在其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审美指向,来阐释分析丁尼生以人物意象为中心的意象叙事诗学。全文共分导论、结语和中间的主体四章。导论部分简要回顾了丁尼生的创作经历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肯定了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刻画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很多经典人物来自其他前辈作家之手,经诗人特殊的艺术加工,在创作中将事件与人物并置使这些人物具有了时代特征,概括了他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创作特点,及其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贡献。分类总结了现当代国内外对于诗人的批评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对于丁尼生的批评转向,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丁尼生的译介传播上,近些年逐渐有学者发表文章展开对于他的研究,基本是围绕着相关主题进行的文外研究,文本分析不足。通过对于前期,特别是国外研究的总结,指出丁尼生诗歌创作中具有某些结构性特征,这为结构研究提供了前提,明确了本文以叙事视角研究的方向。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意象叙事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构架。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叙事学发展的历程,从叙事结构的层次、叙事语法、跨文类叙事、认知叙事以及修辞叙事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既有研究范式使得叙事学应用于诗歌的研究出现了不足,原因在其过度约简与过度抽象的功能切分上,使得叙事学未能有效应用于诗歌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为诗歌叙事指明了方向,寻找可以充当诗歌叙事因子的成分。分析诗歌意象具有叙事因子功能,从而明确意象作为诗歌叙事因子的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指出了它具有符号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作为深层结构的叙事因子可以用来实现自身及整体结构的意义,克服了以往过度抽象和过度约简的研究所带来弊端。以此为基础,厘清意象叙事的概念,即诗人在文本中将意象作为叙事因子,通过艺术加工使得它在更大层面上发挥叙事的功能,进而使自身成为独立表达的符号,从文本中释放出来获得意义,这个过程便是意象叙事。丁尼生的诗歌具有众多的人物意象,借以可以阐释意象叙事的过程,其中他独特的融合式的创作手法,将意象叙事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丁尼生在人物意象中融合了事件与人物、形式与内容、古典与现代、前辈与自己,形成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意象叙事体系,从而明确了人物意象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总体的研究策略以文本为中心指向文本外,汇聚成三条研究路径:素材、话语、叙事行为。第二章对应第一条研究路径素材,一方面明确人物与人物形象的区别:人物是实存,在文本之中;人物形象在素材之中,是抽象的人物特性的集合,两者具有同源的关系,通过人物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以文本中的人物反观素材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论证两者的同源关系,从而明确意象叙事的现实依据与审美依据。首先从诗人笔下的人物开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群体式人物、整一式人物以及离散式人物,分析诗人创作理念的变化,明确了叙事的审美依据。另一方面,从文本转向素材,分析素材中的人物形象,即丁尼生的经验世界。以叙事中的心理和意识形态两大要素分析作为叙事主体的诗人,明确了其人物特性的由来。心理因素借人际关系得以展现;意象形态要素借助思想及政治立场展现出来,这些与文本中的人物具有同源性,它们渗透到其笔下的人物身上,明确了叙事的现实依据。因此,从这两方面依据来看,对丁尼生的意象叙事研究具有明确的叙事学意义。第三章对应第二条研究路径文本中的话语,用诗歌叙事话语来建构作为叙事因子的意象,分析意象从文本中生成的机制。话语是诗歌文本的实现手段,在叙事上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等媒介,诗歌的话语是以声音为载体的,人物意象通过诗歌内在的声音叙事交流模式得以实现。在诗歌的意象叙事中,情节是通过行为来界定的,行为又以声音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动作行为,它们构建起文本的叙事情节,人物借以发声并产生叙事交流。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建构不同层面的声音来进行叙事交流,即隐性声音、显性声音和诗人的声音,让叙事交流在它们彼此间展开。隐性声音与诗人之声形成了内部叙事交流模式,显性声音与诗人之声形成了外部叙事交流模式。诗人的声音是话语的展现方式,在内部交流模式中表现为诗人自我的对话与独白,外部交流模式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对话。这其中既有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有人物与诗人的对话和人物的独白,显性人物与隐性人物之间的对话借助诗人的声音展现出来,既有言语性的展现,也有非言语性的展现。丁尼生在作品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声音叙事交流模式,通过叙事交流模式将人物意象化,使得人物意象从文本中生成。第四章以叙事学对于叙事行为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意象是如何在文本外的言语交际中获得自身独立表达的过程。这其中表现为意象带给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体验,在言语交际图示的六要素中,主要要素为作为信息载体的意象和作为受话者的观察者,交际是在这两大要素之间进行的,即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并突出观察者的地位。意象从言语交际中独立出自身的意义表现为其具有的审美特性,从康德的第三批判理论出发,明确了意象叙事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即从审美角度切入研究意象在文本外的交际过程,意象最终脱离文本而获得独立的审美表达。通过分析英雄和女性这两类人物意象,借助静观审美的观察者视角,来解释英雄和女性这两类意象是如何在交际中获得动力并独立于文本的。其中英雄意象呈现给观察者的是其崇高性,借助诗歌自有的模仿特性及“古风”弥漫社会气氛,激发了观察者内在经验,并获得了自身独立的表达;女性意象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初的美,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然的美”,借助诗人在感官世界上表现出的感受力,观察者的想象力会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使得这些意象最终以美的名义独立出自身。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路径与成果,通过对丁尼生诗歌意象叙事的研究,分析了作为丁尼生诗歌叙事因子的意象在意象叙事中的作用,总结了意象叙事对于丁尼生诗歌创作的影响,探讨了丁尼生的叙事策略,丰富了叙事学关于诗歌的理论部分,给丁尼生诗学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对于叙事层级、叙事结构的理论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