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特征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应变率的特征。方法:164例正常儿童,其中男性90例,女性74例,年龄(9.08±5.73岁)。获取并存储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分析并得到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测值。结果:①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及应变率(SrL)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纵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同一室壁心尖段SL、SrL大于对应室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左室前壁各节段间SL、S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室壁心尖段与基底段和(或)中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及应变率(SrR)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二尖瓣水平除前间隔基底段及侧壁基底段以外,余室壁节段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头肌水平除前间隔中间段及前壁中间段以外,余室壁节段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除前间隔基底段以外,同一水平不同节段间S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肌水平除前间隔中间段以外,余节段间S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比较SR、S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少数节段外,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比较SR、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环向峰值应变(SC)及应变率(SrC)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间比较大多数节段间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间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间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水平各节段间比较大多数节段间S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间Sr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儿童左室壁各节段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一致,表明:正常儿童各节段局部心肌运动方向一致。正常儿童局部心肌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有其自身特征,存在节段间的差异。这种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分布的不均一性与心肌纤维排列、不同时期儿童心脏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心肌结构的各向异性有关。第二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与年龄、心率的关系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环向及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获取并存储164例正常儿童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并与年龄及心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左室前壁中间段SL与年龄及心率无关,其余节段均与年龄有关(P<0.05,R2=0.165~0.042),其中后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受年龄和心率共同影响。除前壁中间段SrL与年龄无关以外,其余节段与年龄和心率相关,其中年龄对后间隔中间段SrL影响最大(R2=0.377),心率对前间隔中间段SrL影响最大(R2=0.196)。②左室前间隔基底段SR与心率有较弱关系(R2=0.025,P=0.042),其余节段SR与心率及年龄均无关。二尖瓣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有一定关系(P<0.05,R2=0.066~0.123);乳头肌水平各节段SrR与年龄或心率有关(P<0.05,R2=0.088~0.268):心尖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有关(P<0.05,R2=0.048~0.127)。③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后间隔心尖段SC与年龄及心率无关,年龄和(或)心率对其余节段SC有影响(P<0.05,R2=0.144~0.024)。除后壁基底段、心尖水平前壁、侧壁及后壁节段以外,其余室壁SrC年龄或心率有关(P<0.05,R2=0.182~0.024)。结论运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纵向、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径向应变率时需考虑年龄、心率因素。但是由于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不受年龄及心率影响,提示可将其做为长期随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心功能改变的一个指标,并且可作为正常儿童局部心功能的评价指标。第三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应变率及其特征。方法将164例正常儿童分为五组,幼儿组24例(A组,0~2岁),学龄前组32例(B组,3~5岁),学龄期组33例(C组,6~9岁),青春前期组19例(D组,10~13岁),青春期组56例(E组,13~18岁),获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分析并比较各年龄组左室各节段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结果①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及应变率(SrL)比较:S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A组除前壁以外,其余室壁各节段SL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除后壁心尖段、前间隔心尖段以外,余节段SL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Sr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E组除前壁中间段及侧壁中间段以外,其余节段SrL测值小于A组(P<0.05);D组室间隔、下壁各节段SrL测值小于A组(P<0.05)。②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及应变率(SrR)比较:不同组SR测值比较均一,无统计学差异。SrR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A组除前壁心尖段及侧壁心尖段以外,余节段SrR测值大于D组及E组(P<0.05)。③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环向峰值应变(SC)及应变率(SrC)比较:二尖瓣水平侧壁及下壁基底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乳头肌水平侧壁、后壁、下壁中间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心尖水平前壁、前间隔、侧壁、后壁心尖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SrC测值大致随年龄呈递减趋势,A组大于E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分布存在不均一性,主要体现为幼儿组与青春期组之间的差异,但随年龄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径向及环向应变率随年龄增长递减,环向应变随年龄增长而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