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近年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K55进行病例检索,采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上述检索方法共检索出病例225例,排除非缺血性肠病30例,排除慢性肠系膜缺血1例,排除缺血性结肠炎5例,排除继发于机械性小肠梗阻或肠扭转者42例,排除尚且不能排除其他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患者26例,排除资料不全的或记录不详细的患者7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47例。纳入研究的47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EAMI)14例,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TAMI)1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VAMI)19例,非梗阻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aemia,NOMI)4例。14例EAMI中有13例有心脏疾病,其中诊断为冠心病者10例,占71.4%;诊断为冠心病且曾经有心肌梗死者6例,占42.9%;诊断为心房纤颤者2例,占14.3%;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者1例,占7.1%。其余33例患者中共有6例有心脏疾病。47例病例中各类型疾病均以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腹痛最常见,43例,占91.5%,其次为腹胀22例(46.8%)、恶心28例(59.6%)、呕吐25例(53.2%);部分患者也有纳差16例(34.0%)、腹膜刺激征15例(31.9%)、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3例(27.7%),低血压、消化道出血各4例。其中生存患者腹膜刺激征的发生率(5/35,14.3%)低于死亡患者(10/12,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生存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1/35,2.9%)低于死亡患者(3/12,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35例生存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2.82±7.06,12例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9.84±9.19,明显高于前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5例生存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为134.31±24.67,12例死亡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为106.5±41.6,明显低于前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47例病例中有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占19.1%,阳性9例,阳性率为100%;有25例行腹部CT,占53.2%,阳性14例,阳性率56%;10例行腹部平片,占21.3%,阳性1例,阳性率10%;11例行腹部彩超,占23.4%,阳性3例,阳性率27.3%。47例病例中有20例行剖腹探查术,占42.6%,均在手术过程中明确了诊断。47例患者中发病12小时内进行干预者3例(6.4%),均生存;12-24小时内干预者19例(40.4%),生存18例,死亡1例,死亡率5.3%;24-72小时内干预者20例(42.6%),生存13例,死亡7例,死亡率38.1%;大于72小时干预者5例(6.4%),生存1例,死亡4例,死亡率75.0%。各时间段内患者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3)。29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小肠切除者24例,平均切除长度79厘米,生存20例,死亡4例,死亡率16.7%;小肠+结肠切除者5例,平均切除长度138cm,生存2例,死亡3例,死亡率60%。小肠切除患者与小肠+结肠切除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1、伴有心脏原发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病人患EAMI的风险大。2、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当遇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常见消化道系统症状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伴有心脏原发疾病的患者,应注意AMI可能。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表现的患者死亡风险高。3、DSA诊断AMI的阳性率较高,值得重视。4、AMI患者越早进行干预,死亡风险越低。5、手术切除小肠+结肠的患者比只切除小肠的患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