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群和植物联合改良砒砂岩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政府和群众的高度关注。针对于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我国已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和生物措施,但同时存在着诸多局限和难以攻克的困难。微生物措施作为土壤改良和岩石改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砒砂岩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功能菌株为研究对象,制备微生物菌剂,考察微生物菌剂和植物共同作用下砒砂岩土壤性质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情况,为微生物措施应用于砒砂岩土壤改良提供试验参考。本文首先从砒砂岩、煤矿复垦土壤和紫花苜蓿根系样品中初步筛选出12株芽孢杆菌,它们都具有产吲哚乙酸和铁载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特性,同时能产生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研究考察了这12株芽孢杆菌在砒砂岩环境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对植物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接菌对照组相比,这12株芽孢杆菌均能够影响砒砂岩的土壤性质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芽孢杆菌P75能显著增加砒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24.7%)、速效磷含量(11.9%)、速效钾含量(21.0%)和蔗糖酶活性(58.8%)(P<0.05),同时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的生长。结合12株芽孢杆菌产吲哚乙酸、铁载体和生物膜的能力以及它们对砒砂岩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最终选取芽孢杆菌P75作为目标功能菌株。依据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菌株P75属于嗜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为了更好地改良砒砂岩和进行植被恢复,往往需要利用多种功能菌制备成复合菌剂,故通过系统调研后引入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D10、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H3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B01,并将它们同菌株P75制备成多种微生物菌剂,再与砒砂岩复配混合,以研究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砒砂岩土壤性质和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与砒砂岩复配混合后,砒砂岩土壤性质得到改善,促进了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其中以含菌株P75、D10、H3和HB01的微生物菌剂A4与砒砂岩的复配效果最佳。通过将微生物菌剂A4与砒砂岩复配混合作为土壤基质,进行紫花苜蓿、黑麦草和柠条的盆栽试验,研究盆栽条件下复合菌和植物联合改良砒砂岩的效果,并对土壤改良机制进行一定的探讨。结果表明,复合菌和植物联合作用时,砒砂岩土壤碱性降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得到增强,土壤细菌数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增强,土壤结构和营养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紫花苜蓿、黑麦草和柠条的生长。此外,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可知,砒砂岩土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添加微生物菌剂使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如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的丰度在各组处理中均明显增加。然而,不同植物和微生物菌对砒砂岩土壤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且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呈现出差异,说明砒砂岩环境中微生物菌与不同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钢筋锈蚀是影响RC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处于临海地区的RC结构,受临海大气环境的影响,氯离子浓度较高,钢筋点蚀程度更严重,导致结构常常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时就发生性能退化。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意识到了锈蚀对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锈蚀问题从材料到构件再到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试验方法,试验所用钢筋粗细、长度、原始本构关系的不同,导致其统计得到的结
历史建筑砌体结构的建造年代久远,由于在设计时未考虑抗震要求以及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导致结构材料的性能降低严重,很大一部分结构的抗震承载性能不足,在安全方面和使用方面存在隐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本课题对历史建筑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后的性能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发生倒塌破坏的原因和结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对历史建筑砌体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在已有试验
内压环索承网格结构通过内置的大压环平衡拉索索力,减少了柱顶圈梁的受力,使其具有了丰富多变的建筑外形。但其上部网格与撑杆均为受压构件,增加了结构局部与整体失稳的风险。内压环索承网格结构形式新颖,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较少,其施工精度与安全性以及关键节点可靠度需着重关注。本文立足于上海浦东足球场工程,对内压环索承网格结构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分析,包括结构张拉完成态稳定性分析、索网施工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复材筋)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性能力强,是钢筋的理想替代材料,尤其适合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但由于材料自身性能,复材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通常不如钢筋,且传统的预应力钢绞线锚具易对复材筋造成损伤。为解决目前复材筋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时的锚固问题,本文以碳纤维复材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课题组提出的附加肋锚固增强法,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式锚具,主要进行了以下工
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是通过预应力将梁和柱压接,使得预应力装配式节点有着较小的残余变形以及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实现结构功能的震后可恢复性。相对于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国内外关于预应力装配式木框架结构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节点试验和数值模拟,综合考虑了木材自身特性,聚焦于预应力装配式木梁柱节点,从节点局部承压增强方式和附加耗能装置的连接方式两方面,评估了预应力装配式木节点自复位和耗能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是一种轻质高强,耐腐蚀性能优良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网格筋是一种新型纤维复合材料构造形式,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和抗滑移性能,近年来在结构加固领域内应用较为广泛。混凝土板抗冲切性能研究是结构工程领域中的一项焦点问题,混凝土板冲切破坏常发生于无梁楼盖、桥梁、桩基承台和独立基础等结构体系中。相较于传统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火灾、爆炸等偶然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导致连续倒塌破坏,严重的威胁着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世界各国在结构设计中逐渐重视提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ECC具有高延性、超高韧性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优秀的裂缝控制能力,因此使用ECC提升梁柱子结构在极端荷载大变形情况下抗连续倒塌性能,在研究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ECC-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柱子结构
本文在三种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梁柱节点和现浇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节点的精细化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基于经试验验证的梁柱节点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完好结构与底层中柱拆除后的损伤结构的整体框架结构分析模型,采用IDA方法对各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到各结构的易损性曲线,最后选用不同的鲁棒性评价指标,对各框架结构的鲁棒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层面,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深入建筑行业中,采用可再生木材建造的木结构建筑也开始备受大家的关注。正交胶合木(CLT)的正交组坯形式,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小规格锯材,拥有经济性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势。同时,CLT锯材正交布置的特点,使CLT构件在两个方向上都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降低木材横纹与顺纹力学性能差别大带来的影响。CLT半层搭接节点作为典型的CLT节点形式,其在火灾
先张法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结构是先进复合材料结合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典型应用。复材筋(又称FRP筋)具有轻质、高强、抗疲劳、耐腐蚀的特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钢筋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重要途径,结合预应力技术可改善其线弹性和低弹模导致的复材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和刚度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复材筋的高强特性。此外,先张法预应力技术相比后张法工程便利性和经济性更佳,且符合当下建筑装配式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