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PR1调控新城疫病毒诱导IL-1β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lin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NDV主要侵害禽类,是危害我国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之一。NDV强毒株感染可诱导产生大量的IL-1β,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导致动物发病和死亡。IL-1β可增加IL-6、IL-8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等的合成和释放,活化淋巴细胞、促进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浸润,是炎症反应的中心介质。适量的IL-1β可帮助机体清除病毒,修复损伤,但过量的IL-1β表达则会增加炎症反应程度,加重机体损伤。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毒力NDV诱导的炎症反应差异,但IL-1β对NDV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及NDV诱导IL-1β表达的分子机制仍较少报道。1-磷酸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1,S1PR1)是治疗炎性疾病的重要靶标,在哺乳动物研究中已证实,S1PR1可调节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在家禽中,S1PR1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抑制或过表达S1PR1后可显著调控NDV诱导的IL-1β表达,表明S1PR1可能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改变NDV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程度,但S1PR1通过何种机制调控IL-1β仍不清楚。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NDV体内/外感染入手,选择适当的细胞、S1PR1信号通路分子和IL-1β介导的炎症反应为研究对象,使用过表达、基因功能干扰或抑制等方法,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解析NDV/NDV病毒组分、S1PR1信号通路和IL-1β介导的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S1PR1调节IL-1β表达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对NDV致病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NDV诱导的IL-1β在病毒感染致病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不同毒力NDV毒株感染SPF鸡,观察不同毒力毒株感染后动物临床症状、体温变化和死亡情况;收集感染后3 d的脏器,制备病理切片观测其炎症反应程度;并检测各脏器内NDV增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发现NDV强毒株感染后动物体温明显升高,临床发病急,症状明显,死亡率可达100%,机体多组织器官出现炎性损伤,IL-1β、IL-6、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大量表达,在炎症反应较强烈的组织内,IL-1β蛋白水平较高;弱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体温在感染后第1 d微弱升高后即恢复正常,不引起死亡。进一步使用IL-1β中和抗体治疗NDV强毒株GM感染的鸡,并检测其脏器内IL-1β组织分布,鸡体温变化和死亡率,发现与攻毒对照组相比,IL-1β中和抗体可有效降低肺和腺胃中NDV感染诱导的IL-1β水平,缓解因NDV感染引起的体温升高,使死亡率由100%降低至71.4%。2.NDV通过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和MAPK信号通路诱导IL-1β表达为明确参与NDV诱导IL-1β表达的宿主分子,本章中我们通过使用基因过表达、沉默或抑制剂的方法分别检测了NLRP3、caspase-1、ERK、p38和JNK/MAPK对GM诱导的IL-1β的影响。结果显示,NDV强毒株GM可在SPF鸡及禽类细胞中诱导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和MAPK信号分子的活化;过表达NLRP3可使GM诱导的IL-1β表达水平升高至169.3 pg/m L,明显高于转染p CA后接毒组(113.8 pg/m L),用Si-NLRP3作用后,GM诱导的IL-1β表达水平由152.8 pg/m L降低到87.1 pg/m L;抑制caspase-1后,GM感染诱导的IL-1β表达由127.5 pg/m L降低至58.9 pg/m L;抑制ERK/MAPK后,NDV诱导的IL-1β无明显降低;抑制p38/MAPK后,IL-1β由113.0pg/m L降低至64.9 pg/m L,抑制JNK/MAPK后,NDV诱导的IL-1β由124.0 pg/m L降低至90.5 pg/m L,均具有显著差异,表明NDV可通过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p38/MAPK和JNK/MAPK信号分子诱导IL-1β表达。3.NDV基因组RNA可通过NLRP3/caspase-1诱导IL-1β表达为探究参与NDV诱导IL-1β表达的病毒组分,本研究用紫外灭活GM毒株作用DF-1细胞,并以正常病毒感染为对照组,发现紫外灭活GM病毒不能在细胞上诱导IL-1β表达。随后,我们构建了GM-V和GM-W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同时获取了GM病毒基因组RNA,转染细胞发现,GM-V抑制IL-1β表达,GM-W转染后IL-1β有微弱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GM RNA诱导IL-1β的表达水平最高可达93.5 pg/m L,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空白对照组,表明GM RNA可诱导IL-1β表达。在本论文第三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GM RNA对NLRP3、caspase-1、p38和JNK/MAPK的活化情况,发现GM RNA可活化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但对p38和JNK/MAPK的活化作用较弱。过表达NLRP3可使GM RNA刺激产生的IL-1β由85.3 pg/m L升高至108.5 pg/m L,抑制NLRP3后,IL-1β由86.5 pg/m L降低为42.7 pg/m L;抑制caspase-1活性后,GM RNA诱导产生的IL-1β由87.9 pg/m L降低至64.6 pg/m L,表明NLRP3/caspase-1参与GM RNA诱导的IL-1β表达。4.S1PR1通过NLRP3/caspase-1调节NDV诱导的IL-1β表达为明确S1PR1调节NDV诱导IL-1β表达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检测S1PR1激动剂SEW2871作用后NDV诱导的IL-1β表达变化,发现SEW2871刺激可使NDV诱导的IL-1β表达由121.5 pg/m L升高至135.5 pg/m L,使用W146抑制剂后,IL-1β蛋白浓度由115.3 pg/m L降低至75.8 pg/m L。在第三章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S1PR1对NLRP3、caspase-1、p38和JNK/MAPK的活化情况,发现S1PR1激动剂SEW2871作用后NLRP3和caspase-1活性显著增加,p38和JNK/MAPK活化无明显增加,抑制剂W146可降低NLRP3和caspase-1的活性,但对p38和JNK/MAPK无明显降低作用,表明S1PR1可活化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进一步调节IL-1β的表达。本课题根据NDV临床发病特点,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S1PR1参与NDV诱导IL-1β表达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发现了IL-1β中和抗体可降低NDV强毒株GM感染引起的发病及死亡;NDV可通过宿主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p38和JNK/MAPK信号分子促进IL-1β产生;GM基因组RNA可诱导IL-1β表达,该过程依赖于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的活化;进一步研究证明,S1PR1可通过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调控NDV诱导的IL-1β表达。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NDV感染致病的分子机制,从家禽病毒性疾病的角度揭示了S1PR1调节动物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新城疫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DNA甲基化的主要作用方式是阻碍转录因子与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参与了整个动物生产的过程,包括:动物机体的发育、动物体重(肌肉)的增长、动物的生产性能、动物的寿命等性状。FOXO3是FOXO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具有FOXO蛋白家族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FOXO3在畜禽的生长、繁殖、免疫等过程扮演重要作用。FOXO3和DNA甲基化都涉及了生物体多种生命
根是植物吸收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的重要器官,为植物体提供机械支撑使其固定在土壤里。根系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植物地上部的生长状况,因此对根系生长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拟南芥的根具有结构简单、组织特异性强的特点,是研究植物根系发育分子机理的良好材料,而拟南芥根尖分生组织的建立与维持对根系的正常生长是必须的。本研究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利用EMS诱变筛选获得两个拟南芥短根突变体prgi和dpr
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是位于骨骼肌基膜与基底膜之间具有增殖分化潜力的肌源性干细胞,其对出生后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及多基因表达,多途径网络式调控作用极其复杂。Notch信号通路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PSCs)的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尚不清楚,本实验室构建了稳转Notch1基因的胞内段(NICD)的PSCs模型基于Illumina Hi
由担子菌门的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对甘蔗产业影响巨大,研究甘蔗鞭黑粉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可为明确致病机制、制定防控策略等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论文对甘蔗鞭黑粉菌法尼酸转移酶β亚基Ram1和性信息素前体、小G蛋白Ras1和Ras2以及参与调控细胞壁完整性通路上的蛋白激酶C Pkc1、MEKK Bck1、MEK Mkk1和MAP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小粉虱属Bemisi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大农林业害虫,也是由多个隐种构成的复合种。其寄主范围广泛,可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进而诱发植物霉污病、传播植物病毒等多种方式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以AsiaⅡ7(Cv型)和AsiaⅡ1等土著烟粉虱隐种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其感染的内共生菌
仔猪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约占仔猪断奶前死亡的39%。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饲料源的霉菌毒素污染,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微生物源的大肠杆菌及其产物,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腹泻病毒源的感染,如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iglet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等。研究表明,足量的初乳摄入,能够显著降低
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顶复门原虫,可引起鸡的球虫病,严重危害集约化养鸡业生产。当前鸡球虫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化学药物配合活卵囊疫苗的技术手段,由此造成的抗药性、药物残留以及活疫苗潜在散毒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鸡球虫复杂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人们至今对球虫的细胞生物学活性、入侵宿主以及抗药性等作用机制尚未全面了解,造成传统抗球虫药物的敏感性恢复、新型抗球
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重要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逐渐萎缩退化,尤其在机体性成熟后退化更为明显。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外,机体性成熟后产生的性甾体激素的增加,也是胸腺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鼠胸腺退化的研究对于开发促进胸腺再生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关于分子水平研究年龄因素、性别因素以及性甾体激素因素对胸腺退化调控的作用机理的报道较少。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
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是哺乳动物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ISG的表达,抵御病毒的感染。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多种方式逃逸宿主IFN-I介导的先天性免疫作用,以促进自身复制。因此,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先天性免疫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对疾病防控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Hemiptera:Psyll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以植物韧皮部为食,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a.L)的主要媒介昆虫。柑橘被列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防治柑橘黄龙病,主要手段主要依赖于广谱性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