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白花丹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及白花丹药物血清作用后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细胞各周期 DNA含量百分比的改变,进而探讨白花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4只,分别为:正常血清对照组(A组)、白花丹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B、C、D组)、秋水仙碱组(E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F组)。各组均以相应药物灌胃(正常血清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次灌胃量均为1ml/100g体重。每天给药两次,间隔12h,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后1h采血(灌药前禁食不禁水12h)。分离血清,同组血清相混后56℃水浴灭活30min,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20℃冰箱保存备用。临用前加入DMEM培养液,分别配制成含5%、10%及20%药物血清的培养基。孵育HSC-T624h后,MTT比色法检测HSC-T6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 结果:1.与A组相比,B、C、D、E、F各药物血清均可抑制HSC-T6的增殖,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 P<0.01);在5%~20%的血清浓度范围内,B、C、D、E、F各药物血清对HSC-T6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同血清浓度B、C组增殖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E组(均P<0.01),C组增殖的抑制率与F组相当;同血清浓度B、C、D组随着白花丹灌胃剂量的减少,抑制作用逐渐减弱。2.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与A组相比,B、C、D、E、F各组HSC-T6 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1),B组、C组明显高于E组(均P<0.01),C组与F组相当;B、C、D组随着白花丹灌胃剂量减少,G0/G1期细胞百分比也下降。与A组相比,B、C、D、E、F各组HSC-T6 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均P<0.01),B组、C组明显低于E组(均P<0.01),C组与F组相当;B、C、D组随着白花丹灌胃剂量减少,S期细胞百分比逐渐增高。各组药物血清干预后,G2/M期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3.与 A组相比,B、C、D、E、F各药物血清组 HSC-T6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B、C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E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的凋亡率与F组相当;B、C、D组随着白花丹灌胃剂量的减少,凋亡率也降低。 结论:1.白花丹药物血清可以抑制HSC-T6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2.白花丹药物血清抑制 HSC-T6增殖的可能机制是使HSC-T6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阻止其通过 G1/S关卡。3.在抑制HSC-T6增殖、诱导其凋亡方面:白花丹药物血清作用强于秋水仙碱对照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