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从古典修辞学领域发展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其历史沿革来看,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将隐喻看做是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隐喻的研究才出现多样性趋势,形成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等范畴整合的研究范式。目前,认知语言学普遍将隐喻重新释义为交际中司空见惯的思维和语言现象(Lakoff, 1980:35-40)。这种说法使隐喻的研究跳离了修辞学的羁绊,历经了研究范式、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变革。本文的研究集中在汉语诗词隐喻的生成和识解范式,重点不在对隐喻的特点作全面的概述,而只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红楼梦》诗词中隐喻的理解和生成的机理。本研究在回顾了大量相关研究后将隐喻重新分类。根据杨芸的分类,本文将隐喻大致分为八类,即:[1]明确隐喻;[2]特性隐喻;[3]相关隐喻;[4]事件隐喻;[5]关系隐喻;[6]位移式隐喻;[7]比拟;[8]借喻,其主要目的是依照莱卡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试图重新对诗词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和解读。本文隐喻再分类主要是依据这样的观察,即,诗词隐喻的使用中通常会出现语义异常现象,这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而且还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产物,所以本文意图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诗词的隐喻,并由此建立一个描述隐喻使用认知过程的语用-认知模型---即类层级结构的内涵外延网络。该模型将诗词的生成与理解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认知和语用的要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其内在工作机制,即“基于心理模型的诗词隐喻工作机制”。具体说来,本文的研究发现,《红楼梦》诗词中,很多以谐音字来隐喻本体的现象,在以上的归类中没有出现,本文将其重新纳入诗词隐喻分类。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此外,本文认为《红楼梦》中的诗歌隐喻隐射关系以相似性是否隐藏即是始源域与目标域是否直接映射来分类,存在着两种映射关系,即[1]相似性显示在隐喻中,有明确隐喻和位移式隐喻两种;[2]相似性隐藏在隐喻中时,如果相似性随着隐喻映射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则有关系隐喻,比拟两种隐喻;如果相似性本身存在隐藏于隐喻中,则有特性隐喻,事件隐喻,谐音隐喻三种。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综上,本文写作的初衷是发现莱卡夫的理论有时并不能恰当解释隐喻的真正含义。继而,本文以莱卡夫的映射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框架,致力《红楼梦》诗词中的隐喻操作过程研究,包括:[1]隐喻分类重释;[2]隐喻识解的模型;[3]影响隐喻识解的因素。通过语用与认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力图得出较完善的隐喻理解模式,争取理论创新。以上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讨论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前言,解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假设、语料等基本问题,并提及隐喻的基本特点,并对理论依据、数据收集、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以此论证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和学术背景。第三章提出了一组假设,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四章在讨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隐喻的定义进行重述性补充探讨,对隐喻的分类做出了更详尽的研究,给出了本研究对红楼梦诗词隐喻的工作定义和分类。第五章详细地描述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第六章结束全文并阐明了研究发现,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