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系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吕宋海峡是南海和西太平洋水体交换的唯一深层通道,水交换结构复杂,其水文动力学过程亦十分关键,可能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等重要过程产生关键影响。氟氯烃(CFCs)和六氟化硫(SF6),因其具有生物、化学惰性,遂成为一类优秀的海洋瞬态示踪剂(Marinetransienttracers),已被广泛应用于若干海洋学过程研究。本研究开发了大洋水体中CFC-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系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吕宋海峡是南海和西太平洋水体交换的唯一深层通道,水交换结构复杂,其水文动力学过程亦十分关键,可能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等重要过程产生关键影响。氟氯烃(CFCs)和六氟化硫(SF6),因其具有生物、化学惰性,遂成为一类优秀的海洋瞬态示踪剂(Marinetransienttracers),已被广泛应用于若干海洋学过程研究。本研究开发了大洋水体中CFC-12和SF6痕量分析新技术,完成南海-西太平洋多个航次的样品分析,获得了研究水体CFC-12和SF6的全深度垂直分布特征,藉此开展了基于TTD(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方法的南海-西太平洋水团之年龄估算、传输与通风过程以及人为碳年际变化等重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同时测定天然水体中超痕量CFC-12和SF6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联用方法,研发出国内第一套满足上述分析要求的样机,申请了多个专利,并成功投入使用。该设备的稳定性、检出限、精密度等关键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仪器同等水平。整套方法简便、灵敏,仅需单一捕集管,即可在同一ECD检测器中完成海水CFC-12和SF6的同步检测,CFC-12和SF6的检出限分别为0.02 pmol kg-1和0.03 fmol kg-1,测定精密度分别为±1.2%和±0.5%。(2)首次获得南海水体中SF6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SF6可作为南海上升流示踪研究的一个新手段。研究表明,南海和西太平洋混合层SF6的浓度与大气接近饱和平衡,随着深度增加则呈单调递减的分布规律。南海西部上层500m的SF6垂直剖面证实,越南东部沿岸12°N附近存在上升流和较强的东向离岸流,但越南冷涡的影响深度无法到达500 m。(3)获得了较完整的西太平洋-吕宋海峡-南海CFC-12的全深度分布,并据此估算了北太平洋中层水至南海南部的传输时间。研究表明,CFC-12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南海整体的气旋式环流模式相一致,即沿吕宋海峡断面呈显著的东西差异,同时南海南、北部CFC-12则存在小幅浓度变化。其次,西太平洋水从吕宋海峡中上层流进南海(σθ<26.7)。第三,南海与西太平洋相似的盐度极值分布特征,尤其是深层水相近的性质,表明西太平洋水入侵对南海具有重要影响。南海中层水盐度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上层的主温跃层。最后,依据TTD方法结合示踪剂数据计算水团年龄,以吕宋海峡为参考点,得到北太平洋中层水迁移到南海南部位密度σθ=26.7处的传输时间大约是77±15 yr。(4)获得了 1996-2016年间,西太平洋130°E断面CFC-12向下迁移的直接观测证据,发现其人为碳平均水柱储量较20年前约增加31.7%。具体而言,西太平洋130°E断面1 000 m以浅,2016年CFC-12浓度明显高于1996年,20年的CFC-12差值分布呈现表层低、次表层高、中下层低的特征,表明最近20年CFC-12自表层向下迁移。1996和2016年西太平洋130°E断面人为碳0-1 500 m水体的单位面积平均储量分别为24.47±4.89 mol-2和32.23±6.45 mol m-2,最近20 年约增加了 31.7%(7.76 mol m-2)。(5)基于TTD方法结合示踪剂数据,估算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人为碳平均水柱储量。从人为碳水平分布剖面可以看出,500m以浅,吕宋海峡东部海域人为碳浓度最高,并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表明西太平洋水对南海人为碳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联合使用SF6和CFC-12分层计算,得到2016年南海人为碳0-1 500 m水体的单位面积平均储量约为33.29±6.66 molm-2,与只用CFC-12计算的31.18±6.24molm-2相差并不明显。比较2011和2016年南海水体单位面积平均储量,5年内南海人为碳单位面积平均储量约增加了 16.2%(4.64molm-2)。得到2016年南海的人为碳总储量约为0.77±0.15pg。整体而言,TTD方法提供了一种估算人为碳的方法,与反算法相比,TTD方法不受生物过程影响,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他文献
历史证据可从书面记载中找到,也可从古代文物(不论是人类创造抑或自然产物)中发掘。从这些历史证据中,后人可感受到古人遗留的有关人文、政治、法律、艺术和文化等故事。历史证据的这些价值不仅对一国意义深远,更是全人类的瑰宝。历史悠久的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曾作为连接亚欧海上贸易的主要航道,有着丝绸之路的美誉。该地区有着大量沉船,被称为水下文化遗产。船舶沉没成为水下文化遗产的原因很多,例如航行中遭遇然
细胞程序性坏死是一种被精确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早期研究发现影响细胞活性氧的小分子丁基羟基苯甲醚(BHA)、异戊巴比妥(Amytal)可以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并因此提出:活性氧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坏死。大量研究证明细胞程序性坏死主要通过RIP1、RIP3及MLKL介导,由MLKL最终执行。那么活性氧如何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即BHA、Amytal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利用细胞程序性坏死信
南海东北部海域是世界上海洋内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之一,振幅极大、且从吕宋海峡向西一直传播到陆架海域。前人已对非线性内波的生成机制、传播特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然而对于非线性内波在陆架海域浅化传播时的特征、影响机制以及海洋学效应目前认识尚不清晰。本文通过综合应用现场观测、卫星遥感、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地分析了非线性内波浅化的特征、过程、环境控制因子及对海表叶绿素分布的影响。本文指出南
海平面和海洋热含量是气候系统行为的重要度量,且与沿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自然变动和对外部强迫的响应是控制海平面和海洋热含量时空演变的两个关键过程。在本文中,基于一个新颖的海洋再分析产品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4(ECCOv4)和耦合模型比对项目第五阶段(CMIP5)的模型结果,我们研究不同海洋动
氮是所有生物体必需的元素之一,调节了全球海洋大部分地区的初级生产。作为真光层内一个限制性营养元素,生物可利用氮以不同形态存在,如颗粒有机氮(PN)、溶解有机氮(DON)、铵氮(NH4+)、亚硝氮(N02-)和硝氮(N03-),并且相互之间发生快速转化。海洋有光区氮循环过程的普遍特征是众所周知的,但在量化不同形态氮之间的转化速率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同时发生多个过程的速率同步测定,在光区的氮过程速
海洋硅藻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对硅藻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子都可能诱导硅藻PCD的发生,如营养盐限制、病毒感染等,然而目前对PCD发生的机制和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少。为更深入的了解营养盐限制诱发硅藻PCD的机制和相关蛋白表达模式,本实验选取海洋中心纲硅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快速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对谷氨酰胺的需求远超其自身所能合成的速度。因此,尽管哺乳动物细胞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谷氨酰胺,代谢旺盛的细胞仍需要通过吸收外源的谷氨酰胺,以提供其生长和增殖所需的碳源、氮源、能量和还原力等。谷氨酰胺参与了细胞中的多个代谢途径,对于维持细胞代谢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谷氨酰胺酶(GLS1)作为谷氨酰胺酵解途径的限速酶,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肿瘤药物
睾丸组织高表达的基因不仅对生殖细胞的生物学过程非常重要,而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癌睾抗原。miRNA和DNA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的两个主要的表观遗传因素。为了发现睾丸组织高表达基因在miRNA和DNA甲基化方面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本课题以非梗阻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和梗阻性无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位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死亡率可达20-30%,而幸存者仍可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90%。因此,有专家提出预防动脉瘤出血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建议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即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应给予积极的预防性干预
神经肽作为多样化、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具有多项重要生理调节作用。它们中的大多数通过与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结合而行使其功能。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物种,了解其卵巢发育对于水产养殖和资源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鉴定了来自32个转录本的100个不同的成熟肽。同时,通过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