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是一种五年生存率只有4%的致死性消化系统癌症,其潜在机理非常复杂。关于胰腺癌的治疗方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无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人们亟盼能够治疗胰腺癌的新药出现。由于分子伴侣Hsp90(90 kDa heat shock protein)参与调控其客户蛋白之稳定、活化和分选等环节,并且这些客户蛋白涉及许多癌症发展进程,抑制Hsp90活性成为了一种前景广大的抗癌方案。Cdc37(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37)是Hsp90的一种重要的共分子伴侣,它协助参与蛋白激酶调控等分子伴侣活动,这些蛋白激酶中有许多都是癌细胞中的癌蛋白。Hsp90/Cdc37复合物因其在蛋白激酶调控过程中充当的重要角色而成为一个新的抗癌靶标。因此,筛选以Hsp90/Cdc37复合物为靶标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可成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策略。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利用一种新开发的海肾荧光素酶双分子互补(split synthetic Renilla luciferase protein-fragment-assisted complementation,SRL-PFAC)技术,在HEK293T细胞中研究Hsp90与Cdc37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我们证明该SRL-PFAC方法可以敏感而专一地定量考察Hsp90/Cdc37相互作用,因而用于Hsp90/Cdc37抑制剂的筛选。在本研究中,我们依据Hsp90/Cdc37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选择了9种黄酮类化合物,然后用SRL-PFAC生物发光方法对这些候选化合物进行筛选。我们假设在这些候选化合物中存在Hsp90/Cdc37的特异性抑制剂。为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将等物质的量的质粒pcDNA3.1(+)-NRL-Hsp90α和pcDNA3.1(+)-Cdc37-CRL共转染于HEK293T细胞,然后用9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处理转染后的细胞24 h。我们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白杨素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互补NRL-Hsp90α/Cdc37-CRL活性,并且假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杨素对海肾荧光素酶全蛋白的催化活性不显示任何抑制作用,暗示白杨素能够导致Hsp90/Cdc37复合物瓦解。接下来我们利用SRL-PFAC生物发光方法进一步验证是否白杨素确实是一种以Hsp90/Cdc37复合物为靶标的特异性抑制剂。为研究白杨素对胰腺癌细胞株的影响,我们用白杨素分别处理AsPc-1、Bx Pc-3、CFPAC-1、HPAC、MIAPaCa-2和PANC-1 72 h。MTS分析结果表明白杨素能够抑制这些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综上,我们基于SRL-PFAC方法验证了9种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潜在Hsp90/Cdc37抑制剂的活性,并最终发现白杨素能够阻断Hsp90/Cdc37相互作用。我们接下来证实了白杨素能够抑制6种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作用。本研究或为未来开发以Hsp90/Cdc37为靶标的新型抑制剂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