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同化理论认为,移民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民族文化和特征完全消失并全盘接受美国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并以此作为同化的终极目标。之后,随着多元化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主流学说,少数族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所谓同化和身份认同不仅包括“成为美国人”还包括保持民族身份两方面的内容,且两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因此,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同化对于少数族裔群体来说是选择性的,有选择的同化过程也是有选择地保持民族身份与传统文化的过程。美国虽无国教,却是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发达国家,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建国之初。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已经跨越了单纯的神学意义,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宗教信仰在美国不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社会身份。从建国初期的新教一统天下到多元文化理论的不断冲击,到如今,美国宗教已基本形成“犹太-基督”传统下的多元格局。在获得美国身份与保持民族身份的过程中,华人教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宗教世俗化的冲击使美国本土虔诚的基督教徒人数日趋下降,而华人基督教徒和华人教会的蓬勃发展和壮大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如果说新的同化理论使保持华人文化成为一种选择,那么,华人(包括其他亚裔)与生俱来的体貌特征则使之成为一种必须。基督教与华人社区现存的其他宗教和组织(如会馆,同学会,佛教等)相比更为优越,不仅因为它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具有开放性特征,还因为它可以提供定期的、经常的交流机会。美国华人通过教会定期组织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心灵安慰和物质帮助,还可以有选择地接收或保留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精髓,并以此改善美国移民的生存状态,促进同化进程,并整合和发展一个有个性的、且具有团体凝聚力的模范少数族裔群体。